在19世纪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这两者 ( )
A.对当时不公的社会问题的态度完全相同 |
B.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 |
C.都与宗教思想桎梏直接相关 |
D.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一致 |
“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下列说法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符的是
A.支援了盟军的南亚战场 | B.支持了盟军的北非战场 |
C.从战略上图灭大量日军 | D.粉碎了日、德会师图谋 |
中国与非洲自古就有往来。而近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非关系则是中国与非洲获得独立主权后才出现的。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革开放以前,中非关系的主要战略结合点为
A.政治革命共识 | B.合作发展的共识 |
C.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 | D.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 | 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
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 | 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 |
《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 B.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 |
C.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 | D.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