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①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②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③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④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⑤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
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
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
B.我们欣赏这样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
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历来以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感情世界的诗品为上乘之作。 |
B.我国古代咏花诗词首先追求“形似”,其次追求“神似”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 |
C.我国古代咏花诗只有通过“神似”,才能体现其历史认识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 |
D.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往往通过“神似”,以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时下,信用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对于我们这个尚未完成社会现代化转型便急于投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国度来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谓信用,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信用既是一种严格的道义伦理要求,也是一种需要社会制度提供普遍法制保障的社会伦理规范,甚至在一种强道义论意义上说,信用伦理本身就是社会制度伦理的重要向度之一。它首先是对承诺双方的责任要求,且在现代社会中介化、公共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情况下,责任承诺需要社会法制规定、社会中介机构来给予确认和担保。但这并不意味着信用伦理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伦理,如同任何一种伦理规范及其实际效应都需要确定坚实的道德主体基础或内在道德条件一样,信用伦理也具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规范伦理的双重特性。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本身就是由个人信用系统和社会信用系统两个基本方面所构成的。
信用问题的突显是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不断增长的自然反映。在传统社会里,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关系领域往往局限于自然人伦关系所能延伸的有限范围,由这种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社会具有“熟人关系”的性质,道德伦理正是在这样一种“熟人”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调节和规范着人们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系统。应该说,在传统的“熟人社会”范围内,道德伦理规范已然程式化、礼仪化,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有较强的约束力,在许多情况下,“熟人社会”显示出较高的社会信用。这种社会信用主要靠乡土社会的“规矩”“行规”一类的强道德规范约束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靠具有普遍公正约束力的法律或契约建立起来的。任何违背“规矩”的不信誉行为都可能受到较法律制裁更为严厉的惩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其人际社会交往或交易是普遍的、无确定界限的,也是以普遍的人际平等和社会公正为基本交往或交易原则的。“熟人”社会的“规矩”不能保证普遍的人际平等和社会公正。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习惯于“熟人”社会之信用“规矩”的人,不仅难以很快熟悉“陌生人”社会的信用规范,而且常常会产生某种“欺诈陌生”的投机心理。因为对于一些缺乏社会伦理意识的人来说,很难对“陌生人”和“陌生人”的社会产生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认同感,自然也就更难产生诚信的“责任承诺”了。
当然,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认为,现代社会就一定能够自发地建立比传统社会更为普遍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体系的支撑,社会的普遍信用也可能只是一种幻觉,或者空话。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信用仅仅是靠政治权威的外在强制而偶然实现的,不具备稳定、持久、公正、有效的基本特征,所以同样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用体系。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有了希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因此可以自发地产生,还需要社会法制系统、社会信用伦理、公民诚信道德的支持。面对我国目前较为严峻的社会信用困境,我们不仅要清醒地了解出现这一信用困境的特殊社会背景和复杂原因,而且要理解社会转型过渡期社会法制、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等方面建设的急迫性和艰巨性。
(摘自《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下列对“信用伦理”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信用伦理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 |
B.信用伦理由个人信用系统和社会信用系统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
C.信用伦理具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规范伦理的双重特性。 |
D.信用伦理是规范有信用关系的双方承担信用责任的道德准则。 |
下列对“信用伦理本身就是社会制度伦理的重要向度之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信用伦理首先是对承诺双方的责任要求。 |
B.信用伦理属于社会制度伦理的考量范畴。 |
C.信用伦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伦理。 |
D.信用伦理需要社会法制、中介机构来给予确认和担保。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成为“‘熟人社会’显示出较高的社会信用”的依据的一项是
A.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形式是由血缘、邻里、宗派等关系组成。 |
B.“熟人社会”中,法律或契约同样具有普遍公正的约束力。 |
C.靠“规矩”一类的强道德规范建立起的行为准则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
D.“熟人社会”中,道德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日常规范。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信用问题与不同社会中的人类关系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
B.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产生“欺诈陌生”的心理,缺乏诚信的“责任承诺”。 |
C.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广泛,远离“熟人社会”,因此,信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
D.国家法制、社会伦理规范、公民诚信道德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维持的基础和条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发生的禽流感,继前些年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之后,再一次发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信号: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
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样,这类疾病的发生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种类繁多。这些病原体可感染的对象十分广泛,常涉及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如炭疽杆菌和狂犬病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人类,鼠疫杆菌除老鼠等啮齿动物外,还可感染人以及羊、犬、猫、驴等。这样就使许多动物都可被感染而成为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者,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病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显然是这类疾病此伏彼起,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畜共患疾病往往具有凶险性。如埃博拉病毒可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疯牛病可使患者变成痴呆等。为什么对如此凶险的疾病许多人常常麻痹大意呢?原来这同此类疾病在许多动物身上所表现的隐性感染的特性以及疾病的多途径传播有关。
所谓隐性感染,就是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于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疾病的多途径传播,使病原体可通过饮食、直接接触以及蚊、蝇之类无脊椎动物和空气、水、土壤等而感染人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病就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如从事羊毛加工人易患炭疽,稻农易患吸血虫病,等等。
现代经济、科技的发达以及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正在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过去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病原体、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存于同一自然环境,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动物虽有迁徙的特性,但由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由于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方面的需要,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今天,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下列对“人畜共患疾病”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在人与动物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
B.指某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种类繁多、多途径的传染性疾病。 |
C.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 |
D.指禽流感、疯牛病等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之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
下列不属于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原因的一项是
A.疾病种类多,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的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 |
B.因为具有极大的凶险性,如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使患者变成痴呆等。 |
C.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 |
D.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下列对“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一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人畜共患疾病”能够跨国界传播,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
B.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毕竟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
C.过去由于动物迁徙的范围有限,尚未出现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如今人畜共患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安全。 |
D.亚洲的禽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英国的疯牛病等都曾发生过跨国界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疾病”的忧虑。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疾病”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有可能传染上这一疾病 |
B.“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限制人类的活动和发展,让动物回归山野丛林,才有可能阻止疾病的传播。 |
C.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以及便捷的交通,使动物出现了跨国界流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动物的疾病的检疫。 |
D.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种隐性感染使得人们有时较难发现“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二个大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在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B.以压缩并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D.用电处于低峰时的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 |
对文中画线处所说建造50兆瓦电站需要100台1兆瓦电机的必要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考虑风源状况,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 |
B.为空气发电机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压缩储存的空气。 |
C.综合使用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技术,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利用。 |
D.开辟全新的能源提供新途径,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力和空气。 |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机有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量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常进行。 |
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排放。 |
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
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井储存空气。 |
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
C.用矿物能源价格太低,空气发电现在还少人问津,要引起重视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 |
D.随着矿物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洁净能源的需求,空气发电将成为电力的重要来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在太空中遗弃了各种物体和碎片。自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人们称这种垃圾为太空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后,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人类先后已将40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仅有400余颗,其余的或坠毁于地球表面,或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目前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学家预测: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将会导致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发生。如此下去,到不远的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斯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城“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由人类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刺激类“尘埃”损坏。由于太空垃圾从中作梗,美国曾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公里,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的每个飞行员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05年将会达到两年一次。根据文意,不全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A.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
B.人类送入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其中大部分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
C.人类在进行航空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
D.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 |
下列航天器事故反映了“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的一项是
A.“挑战者”号 | B.“礼炮—7号” |
C.“阿丽亚娜”号 | D.日本通信卫星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 |
B.运行中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阿斯匹林药片等人们肉眼无法辨认的尘埃,都能使宇航员毙命。 |
C.现代雷达能监视和跟踪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 |
D.目前,太空垃圾的增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正比。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科学家考虑与太空垃圾有关。 |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会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