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图1)。
图1
材料2: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
图2
材料3: 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港徐徐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历时约300天,2006年1月22日上午,完成历史使命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驶入青岛港。
材料4: “大洋一号”环球示意图
(1)图1中字母A、B、C、D、E代表不同的海底地形,其中B是 ,E是 (2分)
(2)图2中C是 为世界陆地海拔最高点, C形成的原因是 。
(3)图2中B、D两地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明显,请说出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大洋一号”科考船穿越的大洋中完全处在东半球的是 洋。
(5)“大洋一号”环球过程中穿越的大洲分界线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6)“大洋一号”环球过程中穿越的板块有( )
A.1个 B.3个 C.5个 D.6个
(7)2005年11月23日,“大洋一号”驶离开普敦向印度洋进发,当时开普敦的气候特征为______,该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为___ ______,科考人员在当地看到的植被类型为________。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5~17题。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的可能影响是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②减少植物病虫害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A.320毫米 | B.450毫米 | C.650毫米 | D.400毫米 |
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
C.气温高,蒸发量大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图为我国某省轮廓图,读图回答13~14题。乙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稻米产区,其主要农业区位优势是
A.气候 | B.市场 | C.劳力 | D.土壤 |
a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分布于此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自然资源 | B.宗教 | C.气候 | D.地形 |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1~12题。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 |
B.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
C.中小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
D.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广 |
右图大致为甲图从A至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多少米?
A.1800 | B.700 | C.200 | D.500 |
根据该表回答8~10题。
地点 |
经纬度 |
一月 |
七月 |
年降水量 |
甲 |
102°E、25°N |
7.7 |
19.8 |
1000 |
乙 |
113°E、31°N |
4 |
29 |
1200 |
甲、乙两地所在地形区分别是
A.黄土高原、成都平原 |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C.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
D.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
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类型不同 | B.气候类型不同 | C.海陆位置不同 | D.纬度位置不同 |
甲所在省
A.是我国重要的油菜产区 |
B.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
C.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
D.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 |
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读图回答6~7题。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A.冀 | B.鄂 | C.甘 | D.吉 |
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
B.春小麦种植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地区迁移 |
C.农作物品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D.玉米种植范围扩大,海拔高度上限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