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邦本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
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二府三司制 | D.一省制 |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其中较为合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