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
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
⑤(c)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 |
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
B. |
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
C. |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
(a) (b) (c)
(3)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翅膀
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睡下铺,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
②一天午休,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上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真是“傻样儿”。
③以后的日子,小泥蜂竟成了我的常客。它天天都来,从不间断,有时围着床顶那幅画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它围着那幅画转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床顶飞下来,“嗡嗡嗡”的在我跟前叫个不休,似乎在给我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④实习前,我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母亲天天在村口盼我回家,人也瘦了许多。信中还告诉我一件事:前段时间姐姐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母亲急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四处打听才得知姐姐被人骗去了外地。去解救时,在争执中动起了拳脚,姐姐吓坏了。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母亲回来后嘱咐小弟不要将这一切告诉我,说怕影响我毕业考试。
⑤读完弟弟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⑥实习回校后,那只小泥蜂又来了,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幅画转。
⑦一天中午,当小泥蜂再次出现扰得我睡不着觉时,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猛地向它打去。小泥蜂被打落到了地上。它像突然加大了油门的小发电机,在地面拼命旋转着,发出一声声急促而沉闷的声音。我从床上弹了起来,用脚向它踏去,想置它于死地。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⑧第二天,小泥蜂没有来,我想它一定不敢再来了。
⑨第三天中午,小泥蜂又来了,它的身子向左边倾斜着﹣﹣显然,它的翅膀被我击伤了。小泥蜂尽管受着伤,但它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张山水画艰难地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显得特别焦急,像是要把画纸顶穿。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等小泥蜂飞走后,便将床顶那张山水画撕了下来。几粒白白的、米粒状的虫卵伴着一些小黄泥土掉到了床上。原来,小泥蜂将卵产在这里﹣﹣那是它宝贝的窝。
⑩一切真相大白!可爱的小泥蜂,你天天围着这里转,你不顾翅膀折伤,视死如归,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的儿女呀!它们就是你的生命。可爱的小生灵,你有一颗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拳拳母爱之心啊!
⑪当我怀着负疚的心,小心翼翼地将这几粒卵放回床顶小泥蜂的那个“家”时,我猛然间想到了家乡我那背负生活重担的母亲。她艰难拉扯五个子女,而今又被人伤了胳膊﹣﹣母亲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了,但她仍用瘦弱的身体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儿女。不知何时,我的脸庞已被泪水打湿。
⑫以后的日子,小泥蜂将蜂卵搬走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⑬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早已成家立业。而我至今还一直惦念着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小泥蜂。多少次梦回大学,梦中,那只小泥蜂是那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
(作者刘鹏,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翅膀”的含义。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国之重器:填海造陆的“天鲲号”
①《庄子•逍遥游》有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中的“鲲”是庄子想象出来的一种水中大鱼。2017年11月3日,一艘以“天鲲”为名的大船从中国江苏启东缓缓下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国之重器。
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对“天鲲号”的诗意描述。那么,“天鲲号”到底“牛”在哪儿呢?
③“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这些数据决定了它是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它不仅身躯庞大,而且拥有国际领先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该集成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显示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管理能效以及智能自动挖泥的情况,实现疏浚挖工过程中重要设备在不同的施工模式下进行的自动控制。
④“天鲲号”上装有锋利的绞刀,绞刀电机额定功率为6600千瓦,最大功率可达9900千瓦。研究人员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给它配置了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中类型的绞刀,可以开挖单侧抗压强度50兆帕以内的岩石。简而言之,“天鲲号”削岩如泥,可以轻松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
⑤“天鲲号”装备强大,效率惊人。“天鲲号”配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最大功率的输送系统和国际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它的挖掘深度在6米至35米之间,最远运送距离达到了1.5万米。这意味着它能在一小时内将大约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换算过来,“天鲲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便能用挖掘机填满整座“水立方”体育馆。
⑥“天鲲号”不仅能力超凡,而且用途广泛。作为中国现代疏浚行业中的“超级战舰”,“天鲲号”有着“填海造陆神器”的美称。填海造陆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某些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天鲲号”在建设港口、疏通河道、治理污染等方面,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⑦“天鲲号”的诞生,是我国疏浚史高新技术与重型装备制造融合的里程碑。近日,“天鲲号”即将出海试航,这意味着疏浚领域的“大国重器”将会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天鲲号”的填海造陆能力超越现役亚洲第一的“天鲸号也将”,成为新一代建设中国海疆、共筑中国梦的国之重器。
(作者苏齐,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天鲲号”到底“牛”在哪儿。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这些数据决定了它是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
(3)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意味着它能在一小时内将大约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
厉彦林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 着:“要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上世纪 60 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早园 竹、淡竹、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1)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2)品析词句。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②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
(3)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
(4)仿写:结合文章主题。选取事例,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纵观古今,泱泱中华。具备竹之精神者不胜枚举。
左思历经数载,终成《三都陚》,使洛阳纸贵;王羲之习字墨池,创书法精品,成千古书圣; , ,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 36 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 10 分钟莫扎特的 D 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手互相配合的运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A)望而生畏,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B)大有裨益。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能产生良性刺激。
⑦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举例来说,像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安排复杂的事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象和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炼。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早就发现,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C)毫无二致。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 A、B、C 三个组。A 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板》,B 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 C 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 A 组,其次是 C 组,最差的是 B 组。
⑪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⑫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新知识,就需要(D)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其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望而生畏 B.大有裨益 C.毫无二致 D.全神贯注
(2)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英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只有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3)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的同学王冰喜欢在预习新课时听摇滚音乐。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劝她改掉这个习惯,你会怎么说?(50 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