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
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
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
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康有为“托古改制”,把作为变法理论依据的进化论,与古老的公羊三世说揉合在一起,把改制的核心内容——君主立宪,与传统的民本主义食二为一。他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引伸民权思想的“大义”。
——刘向平《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化及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且具有什么意义及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思想的内容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和思想产生的影响。
(4)综合材料分析,上述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人教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192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的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3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三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对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师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才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都针对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迪?(2分)

材料一“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从赶英超美到坚定改革开放》
材料二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他们。”
——人民网
(1)材料一中的工业化奠基之役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4分)
(2)材料二中,15年中“做对了”的事和“一些错事”分别有哪些?(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在经济建设方面你有哪些启示?(2分)

材料一 瑞蚨祥l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蛱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经营销售额在l912—1925年、1937—1949年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分别指出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