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
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
下图为我国某农作物主产区某年6月16日发育及收获进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该农作物在甲、乙两地的发育晚于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较少 | B.地势较高 |
C.技术落后 | D.旱灾频发 |
该农作物在丙地与同纬度内陆地区同时成熟,但丙地收割却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A.阴雨天气不利于收割和晾晒 |
B.机械化水平低影响收割进度 |
C.劳动力短缺影响收割进度 |
D.市场价格走低导致农民收割意愿不强 |
下图表示我国西南地区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导致①、②两地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大气环流 |
与东北林区相比,③所在林区树种较丰富的根本原因是③地
A.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 B.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
C.年均温高、降水充沛 |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
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最早形成的地层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与1990年相比,图示区域2014年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 B.雨季坡面径流量增加 |
C.雨季河流含沙量增大 | D.雨季坡面下渗量增加 |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山地可能是
A.长白山 | B.太行山 | C.大兴安岭 | D.雪峰山 |
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
C.东西坡降水量800米附近差异最大 |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
是沿我国境内某一经线的地形剖面、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下列有关图中山岭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
B.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
C.与一月均温0℃等温线和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
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其海拔约为
A.900m | B.1500m | C.2000m | D.30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