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实验时选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单位时间内 .
(2)实验中记录下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并描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可知b物质是 ,分析图象还判断出 (水/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晓雯最好在________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3) 晓雯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像。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①晓雯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②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cm。
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三种简便方法。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甲所示,这是利用了________成像原理;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_________ 成像原理;方法三:如图丙所示,用啤酒瓶底观看日食,啤酒瓶底可以 __________一些色光,避免强光伤害眼睛。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1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___________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_______(填序号)。
A.水蒸汽 B.小水珠
(4)图2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 分钟。
|
|
如图甲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C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第2min记录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C |
90 |
92 |
96 |
98 |
99 |
99 |
99 |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__________°C,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低于100°C,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 __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
材料 |
衣服 |
报纸 |
平装书 |
塑料袋 |
袜子 |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
2.1 |
2.8 |
3.7 |
5.2 |
1.2 |
请你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大/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你可以作一个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