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1)材料一选自哪部著作?这部著作记录了哪个人的言论?它的主要思想由哪两部分组成?
(2)请列举材料一中人物在教育方面的两项贡献
(3)材料二这些话是谁说的?你还知道他的什么主张?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⑴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7分)
 ⑵在科举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各有何贡献?(6分)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5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某帝王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朕”指谁?据材料一分析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⑵从材料二看,这位皇帝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基于这种认识,他执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⑶材料三中的对话,表明这对君臣坚持怎样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具有特殊意义。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将图表中序号所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名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78—2007年GDP及其增速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体认识。
书报中感悟历史与现实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一中《人民日报》所示的是哪次重大会议?请你谈谈图一与图二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邓小平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理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下图是小华设计的“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图中A、D两个阶段我们党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措施。任选其一,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2)在B阶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完成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在C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哪些失误?其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