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
|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 C.北京学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目的是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 C.参政议政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对列强入侵成为思想主流 |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