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平均地权 | B.节制资本 | C.发展实业 | D.实行社会救济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它”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有
A.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 B.稳定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
C.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评论马歇尔计划说:“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段话表明马歇尔计划
A.包含军事援助的内容 | B.为遏制苏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C.揭开了“冷战”序幕 | D.转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 |
《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计划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 |
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 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