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a,b,c三幅图,回答小题。20世纪60年代后 (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与三幅图相吻合的结论是 (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④近三十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题。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
B.终年光照充足 |
C.雨热同期 |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成 |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
读下图“自然灾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汶川地震给汶川带来的损坏程度高于成都是因为汶川人口密度更大 |
B.发生在洋中脊的地震对沿海地区影响不大是因为沿海地区防抗灾能力强 |
C.印度洋海啸伤亡人数巨大是因为受灾地区人口密度大且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
D.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小 |
2009年11月中旬的强冷空气活动使我国东部不少地区遭遇了大雪和冰冻。有些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杭州由于天燃气供应减少,还出现了为保障生活用气,不少工厂停工让气的现象。回答题。有关天然气的正确说法
A.后煤炭时期的主要能源 |
B.属可再生能源 |
C.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不断攀升 |
D.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量比重超过石油 |
关于此次强冷空气活动及影响的正确说法是
A.强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由于气温下降和水汽量增加,形成了大雪和冰冻天气 |
B.强冷空气影响使气温急剧下降,居民用气量大增使不少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 |
C.强冷空气影响使陆路交通受阻,造成杭州市天然气供应紧张 |
D.寒潮是促使此次强冷空气南下的主要原因 |
读图,回答题。若该图中心为北半球的气压中心,P点气压为1 005百帕,M点气压为1 000百帕,则M点的风向为 ( )
A.西北风 | B.东北风 | C.西南风 | D.东南风 |
若该气压中心位于印度西北部地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切断 |
B.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切断 |
C.此时气压带和风带相对南移 |
D.北太平洋海域主要受低压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