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
D.指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就是“极”以外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导致“极”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下降、影响减弱的过程。这是因为( )
①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全球化总体有利于中小国家
③新的科技革命给中小国家带来的机遇
④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
这是一位中国女生2009年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封家书(部分):
造成柏林成为“多中心的城市”的历史原因是( )
A.德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 |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
B.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 |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
D.“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
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 |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
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