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风筝》(节选) (11分)
①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②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③但心又不竟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着,着。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文中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父母的养老

郑宪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拉碴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⑪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 很自然地罩握着 父亲的左手。

⑫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⑬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2018年11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父亲对母亲说的“你去,我去”的意思是“如果你去,我就去”。

B.第⑧段的画线句从正面表现了母亲镇定坚强、自担风险责任的可敬品格,令人感动。

C.第⑨段中母亲那两次“轻轻点头”,都是想“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

D.第⑪段的“很自然地罩握着”表明一直以来都是母亲惦记、照看、主动爱护着父亲。

(2)说说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怎样的语气,并简述理由。

(3)第⑥段中“我内心猛一惊”包含了“我”哪些心理活动?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天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

(3)根据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4)联系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

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②两段运用了摹状貌和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猕猴桃名称的变化和外形等特征,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

B.奇异果(Kiwi fruit)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C.我国野生的猕猴桃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是因为品种单一和习性特殊,加上繁殖的复杂,人工栽培的难度很大。

D.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条理清晰。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佬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地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B.祥子拿着两包火柴,进了人和厂。天还没黑,刘家父女正在吃晚饭。看见他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哼!”祥子没说出什么来

刘四爷的大圆眼在祥子身上绕了绕,什么也没说。

祥子戴着新草帽,坐在他们对面。

“你要是还没吃了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

祥子没动,心中忽然感觉到一点说不出来的亲热。一向他拿人和厂当作家:拉包月,主人常换;拉散座,座儿一会儿一改;只有这里老让他住,老有人跟他说些闲话儿。现在刚逃出命来,又回到熟人这里来,还让他吃饭,他凡乎要怀疑他们是否要欺弄他,可是也几乎落下泪来。

“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

(1)下列对上面两个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两个片段,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B.“坐上吧,瞧着给!”祥子知道自己不会讲价,总是大方地让顾客随便给。

C.“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表现出虎妞对祥子的记挂。

D.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骆驼祥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祥子的“礼让”主要是针对刘四爷的。祥子为什么说“刚吃了两碗老豆腐”,而不是“简洁”地说“刚吃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师傅

祁和山

铸造车间是全厂最苦最脏最累的地方,除了几个行政人员和老黄,其余的全是临时工。黄师傅五十出头,膀大腰圆,语少却幽默,他出身冶炼世家,手艺呱呱叫。有几家私人老板想高薪挖他去全面负责,却被一口回绝。别人替他可惜,说他跟钱作对。

老黄说,我是属狗的,不嫌家贫。

厂领导几次安排人跟老黄学手艺,都被拒绝。两年前,铸造车间李主任想让侄子跟老黄学两招。他特意请老黄上饭店,叫侄子敬拜师酒。老黄说,敬酒可以,但不是拜师酒。我们有缘没分。

李主任说,之前你怕教会同事抢你饭碗,没了地位。我侄子又不是厂里的,他学成了就到别的地方上班。老黄仍然不点头。

装配车间张健举报车间主任张胖子领空饷,厂长很生气,免了张胖子的官职,让他继续去做车工。又从精工车间调一个副主任接张胖子的班,新主任一定要张健滚蛋,否则不上任。

精工车间也不要张健,厂领导只得叫张健到铸造车间报到。李主任安排张健做整形工,这个工种是铸造车间最脏最苦的。第三天,老黄找李主任,让张健跟着他

老黄说:“我现在岁数大了,需要有个人打打下手。”

提到这件事,李主任就有些恼火,语气忍不住重起来:“以前你怎么一直不肯要?”

老黄笑了笑,说:“以前我逞能,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需要帮手。可是岁月不饶人,不服不行。”

铸造车间全靠老黄撑着,得罪不起。虽然不太情愿,李主任也只得同意。不过,他让老黄叫张健以后注意点,不要乱管闲事。老黄说,我会让他注意的,他又不是小孩子,不可能动不动就生病。

张健不抽烟,但买了两包烟在车间里挨个敬了一圈。老黄说。大家都是一个厂的,论装配产品,我们还喊你师傅呢。他们喊我老黄,你跟他们一样也喊老黄吧。张健心里暖暖的,仍一口一个黄师傅。

配料是铸造车间最轻松却最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这种活不能完全依赖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得靠操作者丰富的临场经验。黄师傅不仅教张健如何配料,还讲解铸造的全部要领。黄师傅说,技术全面将来不在这个厂也饿不死。对此,张健深有体会,更加用心去学。

两年一眨眼过去了,张健在铸造车间也能独当一面。但厂里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常常去了没活干,很多人开始自谋生路。第三年春天,厂子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倒闭,所有人下岗。老黄在厂门口站了很久,叹着气离开。

那些老板闻讯而来。老黄说,我要带上铸造车间所有的弟兄,你们谁能做到,我就跟谁走。至于工资,跟他们差不多就行。一个工厂规模较大的老板说,没问题。我的厂刚开门,正好需要人,也省得招工了。黄师傅你怎么能跟他们一样,工资我心里有数。

不久,老黄把张健推荐给另一家铸造厂。张健一去,老板就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技术,工资是原来的三倍。一天,张健找老黄有事,见他正手把手教那些老同事,暗叫一声惭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工车间也不要张健”,是因为张健没有技术,说明这家工厂非常重视人才。

B.“第三天,老黄找李主任,让张健跟看他”,表现黄师傅对张健的事很上心。

C.小说先写黄师傅不愿收徒,然后与他主动收徒,通过对比刻画出黄师傅的为人。

D.张健不抽烟,却“在车间里挨个敬了一圈”,这一细节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小说以张健“暗叫一声惭愧”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黄师傅的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具随机性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痕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获得火种呢?

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人类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B.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学者们不可能确定。

C.跨过人工取火这一门槛前的岁月非常漫长。

D.人类生存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鲜水源。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考古发现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几乎唯一旳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