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9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B.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C.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D. |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增其旧制 制:规模 |
B. |
春和景明 景:日光 |
C. |
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
D. |
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
B. |
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
C. |
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
D. |
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①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张,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B.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C.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D.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课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推知“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
B. |
联系成语“闭门谢客”,可以推知“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谢绝”。 |
C. |
查字典,“究”有“探究”“追究”等义项,“大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
D. |
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在家修养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整个蜀郡也颇有声名。 |
B. |
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
C. |
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时间不写文章。 |
D. |
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②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忠烈武勇,有智谋 谋:谋略 |
B. |
人多服毡罽 服:名词作动词,穿 |
C. |
业但挟纩 但:但是 |
D. |
众皆感泣不肯去 去:离开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3)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衾拥覆 以:用 |
B. |
缀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 |
C. |
今诸生学于太学 于:在 |
D. |
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 |
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
B. |
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
C. |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
D. |
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
B. |
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
C. |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
D.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①特爱重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曳履慢声,抑扬吟讽②不绝。蹑其后听之,则延笃③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④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特爱重之 重:______
②必曳履慢声 曳:______
③蹑其后听之 蹑: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②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