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
(1)此时为 (节气)日(北半球)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2)A地地处五带中的 带,此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 季。
(3)此时A点太阳高度是 ,这一天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某物体从A点向正南作水平运动,先是向 (东、西)偏,后向 (东、西)偏。
(5)这一天杭州(约1200E、30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次日以后3个月内,杭州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
(6)AB线正处于 (晨、昏)线上。A点的昼长为 小时,A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美国位于西半球,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材料一:美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2013年芝加哥、底特律和纽约三大产业比重构成
(1)2014年12月1日,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三大城市,最早迎来日出的是。影响旧金山和洛杉矶夏温偏低的主导因素是。肯尼迪航天中心布局在迈阿密附近,主要原因是。
(2)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a、b、c三地中,密西西比河的源头是;影响苏必利尔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是。
(3)据材料二,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城市是,三大产业比重最合理的城市是。
(4)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盛产棉花,分析当地发展棉花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5)底特律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80%依靠汽车工业,随着汽车产业衰败,失业率高、环境恶化、犯罪多发等问题接踵而来,大量人口逃离这座“鬼城”。请为底特律的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
图甲为我国部分省区简图,图乙为2010年山西、陕西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西安所属的自然带是,A所在的地形区是。
(2)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形成渭河平原的主要地质构造是,主要外力作用是。
(3)从耕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春旱是威胁渭河平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试分析春旱频发的自然原因。
(5)指出山西省北部省界的走向特点,并分析说明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丹麦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
材料三:丹麦GDP增长与能耗比较
(1)丹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2)材料一图示区域受和影响,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3)据材料一分析丹麦水能蕴藏量不丰富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一,简述丹麦自然地理特征。
(5)丹麦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已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图为我国贵州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一月份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
材料二:石漠化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等土地退化现象。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下表是对材料一所示地区的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度) |
5-10 |
10-15 |
15-20 |
20-25 |
25-30 |
30-35 |
﹥35 |
土层厚度(mm) |
120 |
81 |
80 |
78 |
71 |
42 |
20 |
有机质层厚度(mm) |
28 |
20 |
17 |
15 |
12 |
9 |
6 |
材料三:科研小组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设计如下生产布局模式图
(1)材料一图中A、B、C、D四城镇中,此时刻盛行偏北风的是_______。四城镇中最有可能发展成大城市的是______。
(2)由材料二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导致图示区域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因土地石漠化产生的关联性地质灾害有_______和_________。
(4)材料三图中村庄修建沼气池对当地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小组为该地农业经济发展设计了_______农业布局模式,其设计的依据是______;同时,要求该地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是__________
马拉开波湖是委内瑞拉重要的“石油湖”,湖区有7000多口油井,为方便大吨位油轮驶入,20世纪60年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马拉开波市等湖区周边城市积极发展炼油工业。根据下图完成各题。
(1)2013年4月18日,基多的白昼长约为________小时。基多四季如春,气温年较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洋流的性质为________,其流向主要与_______________(风带)有关。
(3)委内瑞拉粮食需要大量进口,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与中国加强水稻种植合作。试分析委内瑞拉中部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
(4)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拉开波湖的水质逐渐变差,湖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水质变化原因及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