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李愚
(1)明嘉庆年间,有位给事官叫李乐,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却对此事不予理睬。李乐又面奏,皇帝被惹火了,传旨以故意揭短罪把李乐的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替他揭。
(2)嘴巴被封,不能进食,这就等于间接地给李乐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位大臣,走到李乐面前,高声责骂道:“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骂着,一边“叭叭”地给了李乐两记耳光,封条当即就被打破了。由于他是代皇帝责骂李乐的,皇帝自然不好怪罪于他。
(3)其实,这个当众责骂并掌掴李乐的不是别人,而是李乐的一个学生。关键时刻,这个聪明的学生“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一门心思地只想着救自己的老师,而不顾“龙颜大怒”的情势,犯颜“直”谏,恐怕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也要落得个“犯上”的罪名。
(4)某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园内有许多多姿多彩的花卉和形状奇特的盆景,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植物园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30元。”有人曾问管理人员:“为什么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30元呢?’”管理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要是那样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了。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盯着那些偷盗花木的人。”事实证明,那块告示牌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偷盗花木的事情鲜有发生,植物园的开支也并未因此增加——偷盗者廖,自然少有人领到奖金了。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曲线救国”的做法称好叫绝。
(5)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成汉语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这里的“大路”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直路,也应该包括那些弯路。直路能通向罗马,弯路照样能通向罗马。
(6)根据平面几何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照此看来,在通向罗马的所有“大路”中,直路无疑是最短的,换言之,直路就是“捷径”了。然而,最短的未必就一定是最快的,因为有时候“弯路”比“捷径”要好走。
(7)当所有人都一窝蜂地涌向“直路”之时,“直路”上势必人满为患。这时候,聪明的人肯定就开始动脑筋了: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又何必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呢?直路行不通,又何妨另辟蹊径,绕道而行呢?当“直路”变成“独木桥”的时候,“弯路”反倒成了“阳关道”。
(8)在“首堵”北京开车的司机朋友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近的路往往是最慢的,而看起来是绕了弯儿的路却常常能让你提前抵达目的地,所以如果你着急赶时间的话,千万别想着抄近路,那样你十有八九会被堵在路上。
(9)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我想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悲观厌世,放弃对成功的渴求,而是在提示我们:“前方施工,请绕行。”通往成功的路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就算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也肯定早已被如山如海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了,所以,千万别想着走“捷径”,更别赶着去“挤独木桥”(当然,如果你挤破头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一场热闹,或者寻求一场美丽的邂逅,那就另当别论了),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10)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选自《素质教育》,2011年第2期,有增删)下列几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项 。
A.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
B.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
C.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 |
D.条条大路通罗马。 |
文章前三段所写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释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曲线救国”的做法称好叫绝。
(2)当“直路”变成“独木桥”的时候,“弯路”反倒成了“阳关道”。第⑤段至第⑧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章结尾说“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提琴
1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2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这把琴是外公给他的,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3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打算开一家面包房。在母亲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父亲说:“这根本不会有危险,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母亲呜咽道:“可如果是抵押贷款,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
4“我想讲几句。”舅舅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母亲听了很吃惊。父亲说:“我可不愿那么做。”舅舅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说:“ 如果你赶快的话,埃雷特乐器店还没有关门。”于是父亲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5过了一阵子父亲依然夹着那只琴盒从前门进来了,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然后解释道:“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突然想,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这是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赞成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上大学。”
6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7一天晚上,父亲问我:“学校有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我说有。“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200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一直指望那把小提琴的。”确实,她不再忧心忡忡,因为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8在我离家的前一天,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我打开琴盒问:“它值多少钱?”从后房出来一位老人,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的女儿?”“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最后,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9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你们把它卖了?”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母亲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10“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追根溯源 | B.溘然长逝 | C.忧心忡忡 | D.彬彬有礼 |
上文与第⑧段画线句子“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事卡尔的女儿?’”相照应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划线句子“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中“颤抖”和“平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舅舅的那把古琴其实并不是我们家的珍宝。 |
B.“我”是一个善解人意、成熟懂事的孩子。 |
C.母亲“忧心忡忡”的焦点集中在那把提琴上面。 |
D.我们一家人对提琴的态度是本文故事展开的线索。 |
在第①段中写到,舅舅的那把小提琴“已成为某种象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至少写出三点理由。⑴⑵⑶
细读文章,就父亲的人物性格或所作所为发表你的看法。(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汉字美在多维
1汉字分篆隶楷行草,书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书法家人数之众多,书法工具之精益求精,书法艺术之令人惊艳……举世无双!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
2几何学研究空间,空间具有维度,维度越多自由度越大。维度较抽象,举例以明之:洞中潜蛇为洞壁所限只能前进后退,它的空间只有一维。原上奔马除前进后退外还能左转右转,它的空间是二维的。空中飞鸟除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外,还能向上腾飞向下滑翔,语云:“天空任鸟飞”,鸟比谁都自由,因为三维空间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3以字母为单元的拼音文字本质上也是一维的。汉字书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甲骨文 之美,钟鼎大小篆 之美,隶体端庄之美,楷体 之美,行书 之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难以笔墨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庶几近之。
4自由度来自多维空间。汉字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象形字从图形转化而来,理所当然是二维的。其余五书也多半包含象形部分,例如形声字一半象形一半拟声,非二维不足以容纳。再者,汉字是由横、竖、点、撇、捺等笔划构成的,好比在桌面上拼七巧板,必须有二维的自由度才能拼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图案来。可见汉字之美在多维。
5书法讲究构架,类似于绘画之构图。至少须有二维空间所提供的大量自由度,字形才谈得上构架,才能体现出篆隶楷行草之特色,才能将各家之不同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6书法讲究悬腕。书法家手腕悬空,方能随心所欲运臂使指挥毫着墨,在三维空间中发挥最大的自由度。
7书法的多维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独特的工具——毛笔。毛笔是所有笔中最神奇的。笔也有自由度:圆珠笔只有一个自由度。鹅毛笔和钢笔的笔尖分叉,可在宽度上略为施展,其自由度介于一二之间。毛笔由千百根毫毛组成,每根毫毛可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其自由度岂止千百?正因为毛笔有这么多的自由度,书法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一支笔写出千般字。尊毛笔为众笔之王,谁曰不宜?
8另外,毛笔的运用还可增加书法之维度。笔颖蓄墨之丰欠,运笔力度之轻重,笔锋走向之偏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颜真卿楷书严正丰厚极富质感,柳公权笔力遒劲挺拔而具骨感,均能产生视觉之立体效应,是为三维。不信吗?笔力千钧之赞语曰:力透纸背。如无垂直于二维纸面的第三维度,朝哪儿透啊?草书之美是动态的,动感来自“飞白”,此乃毛笔字所特有。当笔颖欠墨执笔者运臂如风时,笔锋在纸面扫过显出黑白相间的飞白,笔飞墨舞当非过誉。草书是既有二维空间构架又显时间变化的三维时空艺术,具有极大的自由度。
9诚然,基于拼音字母的横写文字也有其优点:见字发音方便学习,字母易于输入电脑,以及与数学公式兼容等。但就美感而言,汉字堪称独步,书法已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艺术。反观西方,有谁见过用拼音字写的匾额楹联条幅扇面?第③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应该是( )
A.神秘 古朴 隽秀 飘逸 | B.飘逸 隽秀 神秘 古朴 |
C.古朴 飘逸 隽秀 神秘 | D.隽秀 神秘 古朴 飘逸 |
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⑴_________⑵________
第③段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_______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⑨段补充说明拼音文字的优点,体现了说明文严谨和科学的特点。 |
B.汉字的艺术美源于它本身所具有多维度的特点。 |
C.草书在书法作品中最有魅力是在于它将汉字的自由度发挥到了极致。 |
D.毛笔被尊为“众笔之王”是因为它在书写时有极大的自由度。 |
下图是一些书法作品,请根据选文有关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汉字书法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与照片
①透过母亲的斑斑白发和满面病容,已找不出这张照片的痕迹。所以我对这家照相馆充满感激。应该是一架老式双反相机,一位戴眼镜的老摄影师,微笑着,钻在黑布里面,看母亲年轻的倒影。快门开合的声音十分轻微,未曾惊动母亲的笑容。
②应该是一个下午,有细腻的风和阳光――从衣着上看,我相信那是春天。新的季节正通过它的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展开它的叙事。母亲是春天叙事的一部分。
③12岁,或者14的她,穿着干净的学生装,从春天下午的阳光中穿过。
④那个下午后来被层层叠叠的下午湮没了。很多年后,不再有人能够察觉它的存在。不可能把它从无数的下午中捡选出来。时间粘连在一起,像雨季的阁楼上粘成纸饼的书简。
⑤我却从成摞的照片中捡选出这一张。我闻到了那家小照相馆陈旧的气息。我听到母亲和摄影师的轻声交谈。然后是轻轻的“咔嚓”一响,我在这一响中进入那个下午,见证了我出生以前的时光。
⑥青春,曾经牢牢地攥在母亲手里。
⑦母亲患上骨癌,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通过表情来掩饰痛苦。她的骨骼X光片被医生办公室的灯板照亮,我面对着它,呆若木鸡。这可能是她一生的最后照片。那张恐怖的照片像一扇漆黑的大门封锁了她的未来。医生告诉我,再发展下去,癌细胞的侵蚀可能使她的脊柱折断。那样,她将截瘫。
⑧我没有流泪。只希望她离去的道路平坦,不要穿越一片荆丛和沼泽。
⑨母亲的少女时代并不顺利。过早丧母,我外公长期在部队服役,注定了她成长期里亲情的缺席。她很美,她的照片早就向我们透露了这一点,但没有透露的,是她的痛苦与艰辛。这种家庭的艰辛使她15岁就参军,开始了漫长的服役生涯。而她所有的痛楚,都被照片掩瞒了。是什么使经济jié jū的她决定去照相馆?我无从得知。我只对她不幸的过往略有耳闻,却从来不愿碰触她的伤痛记忆。这张照片一直挂在我家老屋的墙上,每当我面对它,都会被她的笑容所感染。在笑容里,她好像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⑩我用轮椅把母亲推到院子里。秋天午后的阳光已经含蓄了许多。门口的许多老人坐在轮椅里,围着花坛聊天。我把母亲推到树阴下,我想和她静静呆一会儿。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
⑪我想给她拍一张照片。母亲不知多久没有拍过照片了,但我不忍。疾病已经扭曲了她的面容,她目光浑浊,表情死板,口水不时从呆滞的唇边无意识地流下。更重要的,她的记忆正在一点一点丧失,也许过不了多久,她就不再记得我是谁了。想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她和当初那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已经被分隔在时间的两岸,再也不能相聚。她们是同一个人吗?我时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⑫如果有一天母亲离开我,我会想她。但我放弃了为最后时刻的她拍照的想法。我们对照片的依赖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性,但有些时候,这种真实性,恰恰是我们希望回避的。我更愿意面对母亲少女时代的笑容。如果说,所谓的永葆青春只是一种假想,那么,我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欺骗。
⑬从医院出来,穿越纷乱的城市街景,回到母亲不可能再回来的家。当年那家小照相馆,或许正隐身于某一条小巷里,在我的身后,一闪而过。阅读第⑨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经济jié jū 第②段中“母亲是春天叙事的一部分”这句话的含义是。
本文紧扣标题“母亲与照片”,从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请简要概括。
对于第⑨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起到了插叙的作用,介绍了美丽的母亲不幸的少女时代。 |
B.呼应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母亲少女时代拍摄照片的事情。 |
C.我对自己不了解母亲的不幸遭遇而深感遗憾与惋惜。 |
D.我被照片中母亲充满青春光彩和希望的美丽笑容深深感染。 |
第①②段两次写“应该是……”,这样叙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⑫段作者说:“我更愿意面对母亲少女时代的笑容。”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这种情感的理解。(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有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瓶装水消费的第三大国,且每年都以近30%的速度递增。国人喜欢喝瓶装水,主要是认为它“干净、健康”,因为普遍存在的水污染,让人们对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不太放心,便转向喝瓶装水。然而,瓶装水真的就那么“干净、健康”吗?
②先说瓶装之中的水。去年下半年,网上一篇《× × × :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文章,引发了对整个瓶装水行业的信任危机。这家以做方便面起家的大牌企业坦率承认,所谓的“优质水源”就是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只不过是添加了“矿化液”。某饮料协会的权威人士也承认,在自来水源中添加矿化液,已是业内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③在被称为瓶装水“水源门”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对瓶桶装水的质量进行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多在75%~85%。而在今年二季度,据广东省工商局对省内销售瓶装水的监测,瓶装饮用水的合格率仅为34.8%。瓶装水的安全程度实在令人担忧。
④再说瓶装水的瓶子,多采用PET塑料。这种塑料质轻、透明、不易破碎,但有学者认为该材质会产生一种潜在致癌物“锑”。有研究人员对当地的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在澳大利亚,长久放在车里的瓶装水,已被认为是引发女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⑤瓶装水瓶子的生产和消费,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为制瓶塑料提炼自石油,在人口仅3亿多的美国,每年用于瓶装水制瓶的原油就超过150万桶,相当于10万辆车一年的用油量,还不算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这样算下来,有人说喝4瓶瓶装水就相当于喝掉了一瓶石油。
⑥另外,由于装水瓶的回收率很低,大部分空瓶子都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如焚化,则产生诸如氯气、含有重金属的残留物等有毒副产品;若掩埋,这些塑料瓶属于非生物降解材料,需要1000年才能降解。
⑦令人忧心的是,在瓶装水日益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公敌”,遭到越来越多的时,瓶装水在中国却大行其道。当然,在我们的城市自来水大多数还不具备直接饮用条件下,瓶装水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但要控制它的发展,提倡少饮用,却是必须的。
⑧中国历来有喝开水的传统,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但烧开了再饮用,安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只要是在家或办公室等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提倡喝开水,这样既,又,于国于家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提出要控制瓶装水的发展,具体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章开头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瓶装水消费的第三大国,且每年都以近30%的速度递增。”这样写的目的是。下文与这句话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第⑦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抵制 | B.抵抗 | C.抵消 | D.抵触 |
阅读全文,在第⑧段空格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既,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下面题目。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答:我选()处: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