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所表现的主题。
最后一片藤叶(节选)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房租低廉,街道横七竖八,便于躲债,这里住着贫穷的人们。一幢楼的底层住着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愁潦倒,性格孤傲,艺术上失意。三楼住着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秋天里,琼珊患了肺炎,贫病交加,医治无望。她躺在床上,透过窗口,看到空荡、阴沉的院子里,一株根已枯萎的常春藤,在深秋的寒风中,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吹落了,只剩下几根藤枝依附在破墙上。琼珊一片片地数着藤叶,看着它飘落,沮丧极了。她想到自己生命之树的叶片也正往下落,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落地之时,便是她生命的终结之日。同患肺炎的老贝尔曼从苏艾那里知道此情况后,在一个风雨交加、凄冷的夜晚,艰难爬上墙,画了一片永不会坠落的藤叶。琼珊在这不落的藤叶的感召下,重获生的信念,病愈活了下来,但是老贝尔曼却因受凉病重去世,他用自己的生命绘出了毕生的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那盆水仙花 (14分)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选自2009年第6期《小小说月刊》作者:杨聪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孔乙己》、《斑羚飞度》、《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珍惜弱点
姜维群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且数量多得惊人。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肌瘤”。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难免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无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可见,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好事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人某方面愈强,则其反方面愈弱的道理。
B.第④段举老鼠的例子直接证明了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的观点。
C.本文采用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论点。
D.“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理解为: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珍惜弱点VS珍惜优点”的辩论赛,请你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为珍惜弱点一方阐述几点理由。要求:30字左右
珍惜弱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骆非翔
①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车,其间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后来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另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②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村长见到他,连忙上去和他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③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路说:“这都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重新翻修的。”“为了欢迎我,特意把路重修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④他,只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⑤在那条山路上走了很久,到了学校。
⑥他进了那破陋的校舍,在那个几乎废弃的学校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早已经排着队伍迎接着他,看他进来,全部都敬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的面前,村长大声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⑦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我只是来考察的,并不是来支教的。”
⑧村长愣了,问道:“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的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让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空欢喜了一场。村长沉默了一会,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我们的孩子上几节课吧,可以吗?”他欣然地答应了。
⑨那三天,他就在那个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为的只是不让孩子们错过一点点可以学知识的机会。
⑩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乡里早上的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就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然后双手合掌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⑾A村长用憨实而笨拙的口气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⑿他的眼眶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
⒀他猝然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不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因为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狼吓回去了。”他的心中猛地一抽,他想起这些年,有很多因为吃不了苦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他们总是编出那么多虚伪而幼稚的理由,而孩子们居然都信了。他上前去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B格吉羞涩地一笑,半天才吞吞吐吐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啊!”
⒁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涌出眼泪,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村吧!”格吉惊喜地问道:“老师,您不走了吗?”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老师不走了!”……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了整整三年。
小说以“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为题有什么作用?


山里人为了留下“他”支教,做了哪些努力?请概括回答。


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教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人物语言质朴、感人,请选择划线句中最感动你的一句,作简要赏析。
我选()句,赏析:
读了本文,你想对山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冬季里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②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③一走近,才知道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④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⑤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⑥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⑦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的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⑧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⑨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⑩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⑾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夜里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将标题“木鱼馄饨”改为“卖馄饨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段中加线的词“魔障”原是佛教用语,是“魔鬼的障碍”的意思。请你结合语境说说这个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请简要说说这一句话的含义。
这篇文章原本有个结尾:“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候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你认为这个结尾要好还是不要好?请说明理由。

雾的形成及对人的影响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悬浮于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读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的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层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向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选文有改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50字)
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
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