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数十里。——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在宋代市民生活十分丰富。如“争潮弄潮中的赛舟夺标”,在赛舟过程中,于舟上的秋千架上,既有荡秋千的表演,又有艺术花样的跳水风姿;在宋代的蹴鞠——足球运动中不时可以看到王公大臣和妇女儿童的风采;相扑是令人神往的对抗性武术搏击,令人想起《水游传》中的浪子燕青,其打擂台的场面何等迷人;“随着封建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人丁兴旺,新建筑鳞次栉比,与此相关的关于宋代火灾和消防的考查与研究,也给人以很大的兴趣。像赌鸡驯狐斗蟋蟀,像杂技万花筒中的顶竿跑马变魔术等,也都给宋代市民在边患不断的忧虑之暇,平添一点娱乐性。酒楼茶肆同私家园林在设计与施建上的精雕考究,煎茶斗浆,品果博鱼,晨景夜色,宴饮听琴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休闲得风情万种。
完成(1)~(2)题:
(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全国上下都遇到不少麻烦,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解决?请分别写出具体措施。
情景1: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情景2: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地走了。
情景3: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
情景4: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成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请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2)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效果最显著的变法是什么?
(3)卫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4)请归纳卫鞅变法包括哪些内容?这次变法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人物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人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物)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洋务始末》
(1)材料中“□□□(人物)”的观点最能体现出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该派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材料二“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在这两位“先生”的旗帜下,掀起了什么运动?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积极向海外扩张。
2.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岛。清王朝统治者下令中国军队不准“开仗启衅”。
3.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暴露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
4.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5.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
6. 甲午中日战争中,礼部侍郎志锐上书道:“总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1)依据材料指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具有哪些特点?礼部侍郎志锐对日本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倭人(日本)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设,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9月19日《据实陈奏军情折》
(2)依据材料指出,李鸿章在举证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上,表现出李鸿章怎样的对日作战的思想倾向?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同日本相比 “稍行见绌”、“实难纵令海战。”的理由是什么?李鸿章如此认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3)据材料三,甲午战败说明洋务运动哪一目的没有达到?所谓“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是指与洋务思想相比,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有了哪些新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