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农政全书》就是代表,该书记载:“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北。”《天工开物·布衣》也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反映出明朝( )
|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B.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
|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D.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哪一思想主张将古代民本思想发展为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 B.佛教 |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
|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 C.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