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对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的重大贡献,这里所说的“宪”所指的是
A.《大宪章》 | B.《权利法案》 |
C.《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文件 | D.1787年宪法 |
1850—1914年和1950—197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B.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
C.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 D.美国扶植欧日经济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1922年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
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B.新经济政策时期 |
C.农业集体化时期 | D.工业化建设时期 |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
C.对市场调节作用看法一致 |
D.都始终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