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组成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家讳、内讳是家庭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下列对“人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也更为丰富,商代天干地支可以入名。
B.春秋战国时期好以贱丑隐疾为名,西汉以后入名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
C.南北朝就盛行二字人名,说明二字人名历史悠久,一直备受古人推祟。
D.我们现在流行的以辈次命名的传统,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入名禁忌已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山顶立和海底行
这(华尔登湖)一泓湖水澄澈碧绿,湖身长半哩,面积六十一亩半;湖居一松栎林中,为一长流泉所潴成,无明显出入口,故水量的盈虚多系于当地的云雨与蒸发。沿湖多山,其势若自水面陡起,山丘已高拔至四十至八十余尺,至于东与东南面,甚至高达百尺与百五尺不等。而那里概为林地。我们康谷一带河湖的水色至少不下两种:一为远观之色,一为近视(尤其是身旁近处)之色。前者似更多取决于光线的明暗,每每因天气而不同。天气晴和的夏日,稍远处的水即呈蓝色,尤其当水面激荡的时候;如观看的距离稍远,则一例为蔚蓝,并无区别。遇风雨晦冥的天气,水面则略呈青灰色。华尔登湖就是一时一个样子,一会儿是蓝,一会儿又成了绿,即使观看的角度不变。居处于下界与穹苍之间,天光山色都不免要映入湖中。登山俯视,湖面即呈高空的天青色;但自近处观之,近岸泥沙可见处的水面却微近橙黄,渐至湖上,复为嫩绿,如此依次转浓,迨至湖心深处,则又浑然一色暗碧。然而在某种明暗之下,即使山顶处所见的近岸一带也可能是色泽光艳,溅溅新绿。有人认为这乃是林峦翠微的一种反照;但可怪的是铁路的沙基之侧也是同一颜色,另外初春树叶未密之前也是这样,故我以为这可能是天空缥青与岸沙的橙黄互映交融所致。与此地的一切水流相同,每当有风而晴朗的天气,因而波面最能以一定角度反映天空的色泽时,这时自离湖稍远处观之,湖面所呈现的一派湛蓝甚至会较天空本身的颜色更深一层;而这时,由于身在湖上,而且为了研究反光,不能不天空水面两头瞅着,这时我确曾在那里窥见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浅蓝——水中灯下变幻不定的绢丝或刀锋剑端上青光或者近之——较之天空还要缥青,这样整个波面也到处是一边淡蓝,一边深青,交相辉映,蔚成奇景。实际上,那淡蓝弱是一种透着微绿的琉璃翠;把这水盛入杯中,面光而视,却正如一杯空气那样,完全没有任何颜色。我们都知道,一只较大的玻璃盘往往即呈现浅绿,而其原因据玻璃匠人说则在它的“个头”,如体积稍小,便又不见颜色。至于华尔登湖的水要多到什么程度才出这种色泽,我却不曾作过试验。由于华尔登的湖水竟像水晶般的那么澄澈,因而在这里洗浴者的身上往往呈现出一种雪花石膏似的苍白,再加上浸泡在水中时人的身体不免有点膨胀与变形,看起来极不自然,不过那效果之微妙奇特,恐怕唯有米凯罗安琪洛之辈的绘画大师才能追摹得来了。
(节选自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湖光水色》,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米凯罗安琪洛”又译作“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确切的两项是

A.“绿”和“蓝”是华尔登湖的本色,“天青”、“新绿”、“暗碧”、“深青”、“淡蓝”等多种色彩,是由天光山色倒映湖中形成的不同视角的色泽变化。
B.作者善用定点观察法,把湖光水色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写出了华尔登湖的光艳色美,其中一边“淡蓝”,一边“深青”的交相辉映最为奇观。
C.本文巧于类比,如水在“杯中”与水在“玻璃盘”中,因“体积”不同,“颜色”视觉不同,以此类比说明华尔登湖水色泽变化的道理,通俗易懂。
D.米凯罗安琪洛作画善于运用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表现浪漫主义的奇幻之美。文章结尾联想到他的“追摹”,意在突出华尔登湖色泽变幻的微妙奇特。

E.本文点面结合,虚实相映,既有优美的景物描写,又具有趣的事理探究;虽整体布排,但层次清晰,有一气呵成之畅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故,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慰藉,令人回味不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 说 知 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的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 ]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樱桃和茉莉
紫风
小时候,读《镜花缘》那一类小说,常常给那些花神果仙的瑰奇故事迷住了,真以为每一种美丽的花果树木都有一位仙子管着。长大懂事了,才发觉这种想法的荒唐可笑。但是鲜花的娇妍、果子的甜美却总是给我带来难以形容的奇妙的乐趣。
不但那些硕大的佳果、色泽绚烂的花枝叫人赞赏不已,就是微型的果子、素淡的小花有时也很使人喜爱。像果类中的樱桃、花卉中的莱莉不就是这样吗?
茉莉,在南国真是普遍极了。公园的花径、湖边的小路,常常有它的踪迹。有时,你晨昏走进一座园林或庭院,突然有一股浓香袭来,沁人肺腑,使人不禁想搜寻一下这香气究竟是从哪里飘荡来的。一寻访,啊,原来在不惹人注意的僻静角落里,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中间,有一株或几株茉莉正悄悄地开着花呢。
这种白色的小花花,就像那些谦逊和害羞的乡村小姑娘一样,不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的颜色,只有在夜里人家看不见时才轻轻舒开了洁白的花蕾,从纯净的花心里吐出一缕缕芳香,多美的一首抒情诗啊!你很难相信,浓郁的花香竞出自这么低矮的灌木丛中。正因为茉莉有着这样的风格和特点,它如今已经成为南国许多人家的挚友,构成南国风光的一种植物了。
有一年夏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她让我临时住在她的小书房里。这一夜我在异香郁馥中做了无数个离奇的梦,醒来发觉枕边有一串用线穿起来的茉莉花。花已经干枯了,但香气却进入了我的梦境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咏梅的句子“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平心说,茉莉的香没有玫瑰的甜、梅花的清、兰的幽远,但是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比起牡丹、芍药、玉堂春来,茉莉的个子只是这些大型花体积的几百分甚至是上千分之一,可以说是花的大家族中的小小人物。然而它也像“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似的,有一粒小蕊,放一分浓香。亚洲有的国家甚至把它尊为国花呢!我从茉莉联想到珠兰、含笑、丁香、钻石玫瑰,感到小小的花朵,它们具有这样的性格,也依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尽管它们是小到不能再小了,但也同样博得了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从茉莉,我又想到了樱桃。抗战结束后,我第一次在上海见到樱桃的时候,欣赏着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球形小果,不禁联想到红码瑙、红宝石,提着它的长柄,欣赏了好久好久,才舍得吃它。樱桃,这么一种堪称为果子家庭中的“小宝宝”,样儿和颜色真是太美了,怪不得中国古代的人们,用它来比喻美人的小口。在欧洲,人们对它更倾注了浪漫主义的感情。樱桃成熟时节,竟有妇女把最红艳、美丽的采摘下来当作耳坠。
樱桃在春天里成熟。“樱桃时节”一词,既代表了春天,也是巴黎公社时代流行的一首歌的名字。
我永远怀恋,
樱桃红艳的时节,
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一百多年前,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虽然被反动派扼杀在血泊之中,然而它的战旗,那屹立巴黎的“公社社员墙”仍然不断在鼓舞人们战斗和前进,《樱桃时节》也就世代流传下来。
比起柚子、菠萝蜜、椰子、木瓜那样的果子来,樱桃的个子自然是微不足道了。但是,由于它具备了那样的色、香、味,仍然使它在果子的大家庭中踞有重要的一席,就正像枣子、杨梅、龙眼、葡萄之类的小型果子一样,并不因为它们的小,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位置。
我既把赞歌献给硕大的佳果和巨型的名花,也想把颂词献给小小的果子,小小的花朵。没有许多普通的塔砖,也就没有了一座塔的塔尖;没有繁星点点、如云如霞般的小果小花,也编织不起万紫千红的大地锦绣。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赞美茉莉和樱桃等花果,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借赞茉莉和樱桃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B.文中将茉莉比喻成“乡村小姑娘”,称樱桃为果家庭中的“小宝宝”,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C.文章多处运用衬托,以牡丹、芍药等反衬茉莉,以枣子、杨梅等反衬樱桃,突出了茉莉和樱桃的特点。
D.文章在描绘茉莉与樱桃以及抒写对它们的感受时,引用了一些诗句、歌词,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E.文章先谈花——茉莉,后写果——樱桃,结尾卒章显志,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睑,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贯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旋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己。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今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这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枝上挂的不多。显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转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感觉是飘忽不定的、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的、具有神密的色彩的东西。
B.出现“那种”感觉之后,多少次想重新找它却未找到,是因为气氛营造同那次有一定差异。
C.第二次出现“那种”感觉,是那片小小的新叶“异常显眼”却又生不逢时“涂蜡似的翠绿”打动了我。
D.文本“痴呆呆地站着”不是对叶子命运的思考,而是对“那种”感觉的惶惑。

E.倒数第二段中“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中,“甜”指的是那次听音乐时“异常的感觉”,“苦”指的是感叹人生像落叶一样短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