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 B.专制集权的强化 |
C.程朱理学的盛行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
戴维·阿诺德所著《地理大发现》载:“像葡萄牙这样一个既狭小又贫穷的国家,在欧洲邻国的欺凌下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欧洲进行领土扩展……”在此情况下,统治者作出的决定是
A.发动了大规模对土耳其的战争 |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C.参与和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
D.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壵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 B.俄国十月革命 | C.德意志的统一 | D.美国独立战争 |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
A.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 |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