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小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
①约16亿人 |
最适宜的 |
|
人口数量 |
|
温饱型消费水平 |
②10亿之内 |
小康型消费水平 |
③8亿~9亿人 |
富裕型消费水平 |
④7亿之内 |
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
图为某时刻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日,对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c>e>f="a" | B.d>c>b>a |
C.c>e>d>a | D.d>c>a>d |
如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且A位于B的西侧,A、C为某条经线上的两点,BC为晨线的一部分,C点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C地日落方位可能为()
A.西北或正北 | B.西南或正南 |
C.东北或正北 | D.东南或正南 |
若BC为晨线长度的1/2,且A、C之间的距离由最近变为最远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加尔各答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广州昼短夜长D.澳大利亚西北部处于少雨期若BC为晨线长度的1/4,则A、B地方时相差()
A.3小时B.大于3小时
C.小于3小时D.上述答案都有可能
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
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 是()
A.甲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 B.甲地的地理坐标是(23º26′N,15ºE) |
C.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 D.甲地的气候干湿季分明 |
h的值是()
A.23.5° | B.47° | C.66.5° | D.43°08′ |
判断图中n与y的关系()
A.y="13-n" | B.y="26-n" | C.y="36-n" | D.y="48-n" |
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为四个日期的日出时间纬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示为南半球日出时间纬度分布,则曲线①代表日期最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旧金山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割季节 |
C.钱塘江流域进入梅雨汛期 | D.希腊雅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
若图示为北半球日出时间纬度分布,则与4月8日最接近的曲线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一年中,有时甲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乙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有时同时看到日出。一年中甲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的时间仅持续一个月。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岛上居民先看到日出的日期大约是()
A.3月21日—4月20日 |
B.12月7日—1月7日 |
C.6月7日—7月7日 |
D.8月23日—9月22日 |
影响不同地区日出时刻差异的因素不包括()
A.经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太阳直射点 | D.地形海拔 |
关于甲、乙两岛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某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H)的比较,正确的是()
A.△H甲>△H乙 | B.△H乙>△H甲 | C.△H甲=△H乙 | D.无法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