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益平衡思想 | B.民主共和思想 |
C.民族平等思想 | D.主权在民思想 |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①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②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③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④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说的“他们”指的是
A.中国和苏联 | B.苏联与东欧 |
C.欧共体与日本 | D.七十七国集团 |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