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下图是当时刊载日本宣布投降消息的重庆《中央日报》。对该报报道的相关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美英苏等团结抗战迫使日本最终投降 |
B.蒋介石的播讲内容肯定了抗战的正义性 |
C.它是记录抗战胜利相关历史的文献资料 |
D.它是研究抗战胜利相关历史的间接史料 |
下表摘自苏云峰《民初之知识分子(1912-1928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拥护者集中的组别应是
民初知识分子的年龄结构
组别 |
出生年代 |
1905年时岁数 |
1919年时岁数 |
1927年时岁数 |
① |
1860 |
36~45 |
50~59 |
58~67 |
② |
1870 |
26~35 |
40~49 |
48~57 |
③ |
1880 |
16~25 |
30~39 |
38~47 |
④ |
1890 |
6~15 |
20~29 |
28~37 |
⑤ |
1900 |
0~5 |
10~19 |
18~27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所以“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道”。这主张
A.强化了“华贵夷贱”的思想 | B.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
C.强调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 | D.开启了西学渐入中国新时代 |
《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立解。”火药的发明,与道教下列思想(行为)有直接关联的是
A.天人合一 | B.道法自然 |
C.刚柔并济 | D.丹道修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