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范进中举后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揍醒了他,这时旁边有人讨好着起哄说:“胡老爹这巴掌打得亲切,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这段情节如一幅漫画,仿佛围观的人那势力谄媚的脸孔就在眼前晃动。用此手法针砭科举倒是比喋喋不休的谩骂要有趣得多。不过漫画有时又像哈哈镜,容易扭曲事物的本来形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说,科举制总习惯被人放在哈哈镜里乱照。比如今人印象中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以上两点对科举功用的理解把它狭隘地缩窄为考试和作文,可在我看来,科举还应增加两条功用,这两条还是它能存活到晚清的最重要理由。一则科举是选拔官僚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体制,它可以通过授予功名,分层次地在不同地点配置官员,如进士在宫廷阁部,举人在中层行政机构,秀才沉到村庄底层,这样就可保证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清流”“浊流”的分野,一方面谈的是舆论争议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其中被看作“浊流”的秀才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宗族的形成和管理有莫大关系。历史上往往“清流”喜欢唱高调,“浊流”反而办实事,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
需要为科举正名的第二条理由是,不要误解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人人只会作八股。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除跟着一般塾师,还可请专门的私人老师,或者去书院接受试前教育,或为某名师的私淑弟子。士子本人出色,中举前接受过优秀教育的例子俯拾皆是。就如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杨度师从王闿运都是例子。如果他们全如范进般猥琐,一听中举了就中邪发疯,或如后人营造出的哈哈镜里的木讷书生,只会写得一手酸腐文,哪可能有后来那些惊世骇俗之举?
我们还可注意地方学问的草根训练素有差异,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科举一张网哪里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如近世湖湘人气质彪悍,擅长打仗,好玩政治,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条线顶下来居然力挺住了大清半壁江山,能使清半个世纪不倒。广东人好做浪漫之思,喜欢宣传鼓动的文字游戏,就多有些宣传家出来。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后来科技人才辈出与这种执着不无关系。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所以不如说科举只是官员的选拔程序,却不一定能限制他们知识结构的训练。科举不一定公平,也可能生产平庸烂人,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尽管缺陷明显。
再说说秀才的功能,秀才虽是“浊流”,却是科举底盘中人数最多的人群;秀才没有行政级别,却是乡村中自我管理的主力。秀才凭低级功名身份,往往能当上宗族族长。乡下自治靠的是宗族力量的大小。“宗族”要坐大必须要祭祖,可明清以前,祭祖是皇家贵胄的专利,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设牌位祭父母,根本没机会在家外专门设祠堂祭祀。明清百姓不甘心,终于突破了限制,不仅堂而皇之地模仿官家在外设祠堂,而且不仅嫡长子主祭,庶子也可主持祭礼。这些举动今人看来貌似平常,在当时可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这主持祭礼的活儿自然要推举有文化的人充当,他虽不是贵族,却因有文化貌似有些贵族范儿,秀才虽是“浊流”,在乡下却是香饽饽就是这个道理。下列对于科举功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 |
B.科举的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
C.科举通过有效的体制选拔官僚并授予他们功名,将官僚分层次地配置在不同地点。 |
D.科举尽管缺陷明显,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可借此选拔真正出色的官僚。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后发生的情节就像一幅漫画,有趣地针砭了科举,不过漫画就像哈哈镜,扭曲了事物的本来形象。 |
B.历史上,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但他们办实事,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
C.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并非人人只会作八股,他们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 |
D.因为科举这张网并不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所以科举下的官员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 |
B.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士子本人出色,加上中举前接受过优秀的教育,这些人可能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
C.近世江浙科技人才辈出与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的执着不是没有关系。 |
D.明清以后,百姓可以在外设祠堂,嫡长子甚至庶子也可主持祭礼,在当时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秀才因有文化貌似有贵族范儿,成为乡下受欢迎的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辞职带来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今天的新闻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因为三鹿奶粉事故辞职。此次事故,既处理了地方行政领导——石家庄市市长,又处理了地方党委一把手——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既处理了行业最高主管部门领导——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又处理了地方党政一把手,这样的结果可谓顺民意、解民气,为这样的处理叫好。
短短几天,从孟学农的“霉”开二度,到深圳“舞王”歌厅大火相关责任官员的迅速免职;从河南登封煤矿事故后第二天市长被建议免职,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人的辞职,9月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却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这就是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处罚并不是目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是善于从苦难和危机中汲取教训而昂然前行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执政党善于把危机转为契机的执政党。
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是因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经常问责这样的官员,就是要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督促官员始终把民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为民用权、为民履责、以民为本;就是要督促官员防范于未然,避免悲剧的重演。
问责制常态化的意义还在于,经常问责官员,促使其转变作风,带来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三鹿奶粉等事故发生的原因链中,官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道德诚信的普遍缺失。三鹿奶粉事故链中,底层有奶农,中间有奶“头”、奶粉厂大大小小的主管,最上面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食品质检部门官员和地方党政官员。相信这些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可能有仁爱之心,但当他们以社会角色发挥社会职能时,为什么却表现出惊人的道德沦丧、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唯利是图呢?所以,防止三鹿奶粉事故重发的根本方法在于唤醒我们这个社会无数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并将这种自觉和自律体现到对制度和规则的普遍尊重和遵从。
问责制的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重塑官员、民众等13亿多个体对社会、对他们应有的道德感、责任心,就是让“言必称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和下意识的自觉行动,促动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因此,要为李长江等人辞职带来的问责制常态化曙光叫声好。
2008年09月22日19:17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5.下列是对“问责制常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问责制常态化就是指对官员的处理要做到顺民意、解民气。 |
B.问责制常态化就是要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 |
C.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D.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对官员的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经常化。 |
16.文章的第第二自然段都是举例,请说说这两段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6分)
答:
17.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问责具有哪些必要性。 (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呜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茬愧,看得不知所措。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④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⑤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问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高%考%资%源%网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叉开始寻找食物。
⑥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赢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差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高%考%资%源%网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爱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薤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⑦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它们大概也会有关于黄河岸边这美好一天的记忆吧。每一天对它们大约都是珍贵的。灿烂的阳光,绚丽的黄昏,无边的阔水和碧绿的草地——大概它们心中都会留有这美好的印痕和足迹吧。
⑧从它们灰蓝色的眼睛里。从那种默默的注视中,似乎可以感受它们那潜在的灵性、温柔的本色、善良的心情。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秘密。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身躯,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6.第一自然段中说“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为什么会有“怜悯”?
17.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18.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莱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说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
22.“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观点:
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梧桐树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 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17、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8、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19、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孙昕晨
①我坐火车由西宁前往格尔木。此刻正是夏日,青海的油菜花刚刚迎来盛期。辽阔得有些寂寞的西部,被千畦万垄的油菜花点缀着,碧绿拥抱着嫩黄,高原的风在光影间摇曳。只是群山褶皱中不时出现的低矮破旧的黏土房,一次次提醒我,这片土地依然苦寒。
②列车把我的沉默带进了暮晚,也带进了无边的荒凉。戈壁滩,芨芨草,骆驼刺,一两株红柳的暗影,大地惟有茫茫。及至夜深,我仍在守望夜幕下土地、山峦变幻的轮廓,追寻天边偶尔出现的一星灯火。
③那是谁呢?是谁在这暗夜里点一盏灯火?
④在这西行的路上,我正牵记着一个人——我的文学兄弟,宗崇茂。从江苏到青海,崇茂追随一个远亲承包零散的建筑工程,领着家乡几十个农民兄弟,转战于戈壁滩上。此刻,他就在青海更深处的江仓草原。
⑤听崇茂说,江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狼窝”的意思。我不知道江仓的精确位置,但我知道还要向西,向西。因为崇茂告诉我,到了格尔木,才是一个转折点:大西北的天辽地阔,从这里开始才是大手笔;大西北的苦,也从这里开始任你品尝。格尔木一出去,“上帝之手正渐渐松开,我们被推向世界之外。”
⑥我想象着江仓,想象着崇茂赖以谋生的那片土地,居然想到了那首没有流行的歌曲:“草原上没有孤单的白杨/孤单的白杨迟早要在风沙中枯黄……草原上没有孤单的牛羊/孤单的牛羊迟早要在黑夜里喂狼……草原上没有孤单的毡房/孤单的毡房迟早要在风雪中埋葬……”
⑦我从崇茂的信件中更多地了解了江仓,知道了他和工友们在江仓的日子,那些我们用想象也难以抵达的日子。江仓,中国西部偏僻的一隅,那些有风有雪有疼痛号叫有酸楚眼泪的日日夜夜,像民生之艰的一本证词,被崇茂的笔凝固成文字。作为崇茂的朋友,我有幸分享了其中的部分:被生活挤压、榨取得越来越像个榆木疙瘩的“大老王”;外冷内热性情如铁,嗓子粗粝得像砂纸,却保留一缕诗意的“曹铁矿”;为了抢救一个小兄弟的生命,一群男人星夜上路与死亡掰手腕……这些发生在边疆苍穹下的人间故事,本来可能会被一阵风刮走,或者被时间的尘土悄悄掩埋,由于崇茂的记录和一份真情活水的养育,现在变成了一株株有生命的植物。“回忆、记录那样的日子,为的是把我的心安顿好。”崇茂喜欢这样说。
⑧阅读崇茂的文字,我常常想到俄罗斯文学中的苦难意识,想到曾经给我的写作以足够营养的一本书——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著作《金蔷薇》送给作家的箴言:惟有面向苦难的生活,才能找到打造金蔷薇的一粒粒金粉。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留下的建筑迟早会坍塌废弃,成为荒凉,惟有记录情感和历史的文字不会失去一个音节。
⑨几小时的路程,崇茂和我保持着短信联系。我试着问崇茂:这茫茫戈壁上会有一盏灯火是你们那些兄弟的吗?他回复:也许会有吧,你就在默默中为他们祝福吧。
⑩格尔木以西,那暗夜里的一盏灯火,因为崇茂,因为他那些远离故土的农民兄弟,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有删改)
11.试赏析第①段画线文字。
辽阔得有些寂寞的西部,被千畦万垄的油菜花点缀着,碧绿拥抱着嫩黄,高原的风在光影间摇曳。
12.“江仓”是个怎样的地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13.为什么“在这西行的路上”,“我”如此牵记宗崇茂?
14.请探究“凝望”、“祝福”蕴含着哪几层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