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
|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
观察《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最佳结论是
| 项目 |
1952年 |
1957年 |
增幅(%) |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 煤炭(万吨) |
6600 |
13100 |
98 |
| 棉纺物(亿米) |
38.3 |
50.5 |
32 |
| 谷物(万吨) |
16392 |
19505 |
19 |
A.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缓慢
B.B.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忽视轻工业
C.片面强调重工业,以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D.全面发展,重视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
|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
|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 B.男耕女织 | C.千耦其耘 | D.集约经营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D.苏联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