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瘦马铜声》,完成下面问题。
瘦马铜声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霜天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有删改)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文章第②至⑥段,作者四次提到马老师的“笑”,请参照示例加以概括。
①                              
② 马老师笑对同学的嘲讽;
③                             
④ 马老师微笑着主动跟同学打招呼。
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说说为什么全班同学“笑着笑着,又不笑了”?
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嘹亮的声音”指                    
文章第④段、第⑨段都出现了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文中的马老师性格鲜明,人格高尚。请就其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限10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四)阅读《时间的价值》。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三)阅读《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
.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仔细揣摩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
我选处,简要赏析:
.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进新房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生疏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戒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 ”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 ”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怀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缓和,他一冲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美丽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屋子盖了很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形,我很难对孩子说明白。”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看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直地答应了,冲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头脑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认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碰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眼光中有一种摇摆的拘束。做父亲的似乎在尽力显示出一种干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需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本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便利,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测验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刻画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看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骄傲和自豪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很多。
⑨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房,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离别。忽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牢牢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热,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⑩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略、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冲动。就这一下子,我觉得,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11)父子俩互相扶持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屋子,城里人住得真舒畅,气质高雅,假如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屋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爱慕和憧憬。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2)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2期)
.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第六节中“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