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段,回答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的菜畦,光滑的的石井栏,高大的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文中划线句能否将“紫红的桑葚”与“碧绿的菜畦”对调,为什么?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色,也回忆了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活动。请仿照示例概括活动的内容。
翻断砖; ; ;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语言简洁,却很有表现力,请选择角度进行赏析。
谁不曾有过童年,谁不曾有过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趣。请举出一则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麦客
李德霞
⑴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再进门时,领了个麦客回来。
⑵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⑶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蹿一圈,试试身手,一点儿不孬。”
⑷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今年麦子黄时,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地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⑸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⑹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水,一会儿帮母亲烧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岁了,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⑺麦子割到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拼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你另找一家雇主吧。”
⑻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工钱可以先欠着……”
⑼母亲一愣:“欠着?”
⑽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⑾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⑿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⒀一旁的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下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⒁爷爷借钱去了。巴掌大个村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⒂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有一沓钱,正是母亲昨晚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钱工钱……
⒃母亲抓着钱跑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陇南麦客们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⒄第二年,麦客没来。
⒅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有删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小说相关情节,梳理出母亲对“麦客”的情感变化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
初见麦客,母亲很□□;下地回来,母亲是□□连连;听说工钱还可以欠,母亲一愣;麦客不辞而别,分文未拿,母亲□□万分;追赶不着,母亲留下了□□的泪水。小说第⑹自然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说一说小麦客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⑴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
⑵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⑶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
⑷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根据上文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恒星的基本特征。
选文第⑴自然段划浪线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选文第⑴自然段划直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仅根据上文内容,试探究恒星的密度与体积之间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陋 室 吟
①刘郎已远,陋室仍在。和江淮间许多小县城里的遗迹一样:这个曾因《陋室铭》而闻名于世的地方,现在只剩下我和阿林两个游客,在青砖院内久久地盘桓。这时我们听见了二胡声,低缓、滞涩、又略带沙哑的二胡声。拉二胡的是这里的看门人,坐在空寂的院内,对着“,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②于是在二胡声中,我们想起了永贞革新,想起了“二王八司马”,也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和一种豁达伟岸的人生境界。当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并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时,历史就为 “坚韧不屈,笑在最后”八个字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解。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
③千年后的陋室已扩建成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瘦山细水、玲珑楼阁之间,那著名的《陋室铭》已被刻成了石碑。在斗角勾檐、雕梁画柱的映衬下,这里惟一可以称“陋”的大概只有看门人那并不圆熟的二胡演奏了。
④断续而且低平的二胡声,拂过院内的青草,弥散在这中午淡淡的阳光下,将那一丝忧伤散尽。忧伤散尽后,便凸现出了那一代“诗豪”二十三年不屈的贬谪生涯。“二十三年弃置身”啊,少年白发,壮志成梦。刘禹锡已从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时节。可是他那许身报国、虽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风中凋谢,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唱出了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振奋。这是怎样一种乐观和自信,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坚毅和顽强!二胡声声,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但它却依旧坚定地流淌着,就像刘禹锡坚定地站在陋室的台阶上,以其旷达和坚韧对抗着整个朝廷对他不公正的待遇。当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当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我想他一定在会心地笑吧。“千淘(淘:除去杂质。)万漉(漉: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云诡谲的历史在这二胡的演绎下变得简单又平静了。但不管历史怎样简化,也简化不了那在挫折和压迫之中养成的不屈和坚强;简化不了那坚持操守、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陋室的墙上挂着十几幅人物画,标示着刘禹锡的一生。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新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但这已不仅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胜利了,这已成了一种精神的胜利,一种曾激荡过“巴山楚水凄凉地”、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精神的胜利。如今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风霜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雄心、一腔报国的热血和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形象,如长明灯一般闪耀在后人的心中。青青树阴下,二胡依旧,但在那不绝如缕的音韵中,我们却听出了一丝不屈和倔强,听出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⑤抚摸着陋室前那满是沧桑的石羊,漫步在青砖地面上,听二胡悠悠地响,我和阿林沉醉在对一种性格、一种精神的感悟中。《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名句,文章中哪些语句诠释了刘禹锡“德馨”的内涵?说出三点即可。
在第②段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完美的注解”具体指什么内容?
并不圆熟的二胡声自始至终都在文中悠悠地响,请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面对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高唱“病树前头万木春”、“为霞尚满天”,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豪杰之士,请再列举一个这样的人物,结合他们的有关事迹或名句作简要分析。
积累链接:请在①段横线上填上描写陋室环境的语句。(2分)
语文天生浪漫(有删改)
①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
②“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③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④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⑤因着浪漫,弃官归隐的陶渊明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恬淡生活;因着浪漫,渴望出仕的孟浩然描绘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丽画面;因着浪漫,胸怀大志的杜甫发出了“,一览众山小”的豪壮誓言。
6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7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8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9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送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承着浪漫。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10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周敦颐一样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也能像张岱一样有雅趣,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如一人一盏一影,在孤灯中感受亲情,回忆父亲的《》,也可以如饱含对保姆的深情,浪漫讲述《》的故事。
11如此,我们又怎能没有一点儿浪漫情怀?
12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我们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我们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也唯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影响一批懂得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人。 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反复吟唱“语文天生浪漫”,整体感知文章,你觉得语文和浪漫有什么关系呢?
将文中横线上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一览众山小。2出淤泥而不染,。根据下面句子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出本册书所学的作者和作品的名字。
既可以如一人一盏一影,在孤灯中感受亲情,回忆父亲的《》,也可以如饱含对保姆的深情,浪漫讲述《》的故事。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仿照第5中的句子再续写一句。
花之隐逸者——菊
①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美德和长寿,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远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种植菊花了,在古书上菊花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像日精、女华、寿客、延年、隐逸花、重阳花等。最早有关菊的记载是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句子,意思是吃菊可以治病延年。
②菊属于菊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虽然许多菊科植物的名称都带个菊字,像波斯菊、万寿菊、翠菊、除虫菊等,但它们都不是菊花,而只是同属于菊科。
③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而且有三千多种不同的品种,如丁字菊、金线菊、美浓菊、悬崖菊、大荔菊等。菊的叶子是单叶,有深裂,看起来像复叶。它的花有的是兼有舌状花和管状花的混合头状花序,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即花瓣,围绕在花序的四周;管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的中心。一朵菊花其实是无数朵小花聚生而成的。菊的品种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以开花期分春菊、秋菊、寒菊,有的以植株高矮分高种、中种、矮种,有的以花朵大小分大菊、中菊、小菊。常见的菊花颜色有白、黄、红、紫等,珍贵少见的有深红和翠绿两色。
④古时的中国人曾以菊当食物,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就曾以菊瓣和菜而食,这有诗句“朝饮木兰之聚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广东人有几道菜也是以菊为佐料的,像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鲈鱼羹等。菊花茶也是中国人的饮料之一,菊花泡龙井茶就叫“菊井”,泡寿眉的就叫“菊寿”,至今,菊花茶仍是夏天人们喜爱的清凉解渴的饮料。
⑤古时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或是以菊花当簪插戴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同学们都熟悉的句子。另有唐朝诗人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几句也是家喻户晓的。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完成下面的结构图。(每个方框内限填一个字)
A、 久 远——科 属 有 别——品 种 构 造——
分 类 方 法——B、饮 食 ——C、 习 俗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最早”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③段说:“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请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下面这首咏词中的“她”是指“四君子”中的哪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积累链接:屈原把秋菊之落英当作食物,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关于落英的描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