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面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B.“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
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
D.“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
B.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
C.盐铁官营 |
D.工商立国 |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
A.青铜 | B.骨头 | C.铁 | D.钢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材料 |
结论 |
|
A |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B |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
C |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
D |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 |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