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
|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
从下列有关《世界三大城市表》中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 时 间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
| 1700年 |
君士坦丁堡 |
江户 |
北京 |
||||
| 1800年 |
北京 |
伦敦 |
广州 |
||||
| 1900年 |
伦敦 |
纽约 |
巴黎
|
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
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位年轻旅行者最可能来自
| A.东德 | B.英国 | C.俄罗斯 | D.朝鲜 |
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在国联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是由于
| A.会员国采取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 B.实行民族自决原则 |
| C.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 D.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社会各个阶层的对立一时间被忘却……所有的市民相互合作,这些事情都被美化了。”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B.自由民主理想的扩张 |
| C.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 D.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 |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 A.人文主义者要求现世享受的精神 | B.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
| C.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