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作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初速度。
(1)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段保持水平 |
B.应该利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 |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
D.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相同 |
E.应该用秒表测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F.应该用重锤线画出竖直轴y轴
G.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某同学根据所描绘出的运动轨迹,测量了轨迹上的不同点的坐标值。根据所测到的数据以y为纵坐标,以x2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画出对应的图像,发现为过原点的直线,并测出直线斜率为k,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初速度v0=________.
用如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某电源的内阻r和一段电阻线单位长度的电阻Ro,ab是一段粗细均匀的电阻线.R是阻值为2Ω的保护电阻,电源电动势为9 V,内阻未知。电流传感器的内阻不计,示数用I表示,滑动片P与电阻线有良好接触,aP的长度用Ix表示,其他连接导线的电阻不计。实验时,闭合电键S,调节P的位置,将Ix和与之对应的/记录在下表。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若利用图像确定电源的内阻和电阻线单位长度的电阻,则应作______图像。
A.![]() |
B.![]() |
C.![]() |
D.![]() |
(2) 根据(1),利用测得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适当的图像。
(3) 由(2)所作的图像可知:该电源的内阻r为_____Ω;该电阻线单位长度的电阻R0为______Ω/m。(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块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个光滑的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P、Q,并测出间距d0开始时将木块置于P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块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块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然后释放木块,并用秒表记下木块从P运动到Q的时间t0
(1)木块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_。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的示数F的关系。下列图像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更多组实验数据 |
C.可以更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
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到。只要测量出多组单摆的摆长l和运动周期T,作出T2 -l图象,就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理论上T2 -l图象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某同学在实验中,用一个直径为d的带孔实心钢球作为摆球,多次改变悬点到摆球顶部的距离l0,分别测出摆球做简谐运动的周期T后,作出T2-l图象,如图所示.
①造成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
A.将l0记为摆长l; | B.摆球的振幅过小 |
C.将(lo+d)计为摆长l | D.摆球质量过大 |
②由图像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取)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l。再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某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这次测量的读数D=mm。
(2)先用欧姆表(×1档)粗侧,如右图,再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准确测量金属丝的阻值。为了安全、准确、方便地完成实验,除电源(电动势为4V,内阻很小)、待测电阻丝、导线、开关外,电压表应选用,电流表应选用,滑动变阻器应选用(选填器材前的字母)。
(3)若采用图所示的电路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电压表的左端应与电路中的_______点相连(选填“a”或“b”)。若某次测量中,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分别为U和I,请用上述直接测量的物理量(D、l、U、I)写出电阻率ρ的计算式:ρ= 。
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图示装置中,①是固定在小车上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部分,②是接收部分。在该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小车所受拉力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拉力,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使钩码质量尽量__________些。(填“大”或“小”)
(2)改变小车的质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1/M关系图线,
①如果摩擦力不能忽略,则画出的a-1/M图线为图示中的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
②(单选题)该实验中某同学画出的图线中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