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的第一句中“”二字形容飞来峰和峰顶之塔很高,创造了一种
的意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说这首词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 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
⑵ 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⑶ 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