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4)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扶向路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请在表格中各填入一个四字短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解读。
桃花源 |
当时社会 |
安定和平 |
① |
② |
赋税繁重 |
怡然自得 |
③ |
平等互爱 |
④ |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请简要分析。(3分)
阅读《右溪记》选段,完成下题。(共6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即标题所指之“右溪”),南流数十步,合(汇入)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倾斜)嵌盘屈(形容怪石的样子。),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根据文意,画出道州城、右溪与营溪三者之间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问题。(16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络摇缀②为坻③日光下彻④悄怆幽邃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文中出现两个“乐”字,是什么给作者带来了这短暂的快乐?
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
景点名 |
文字依据 |
|
例 |
听水径 |
闻水声 如鸣佩环 |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夫君子之行行 :B年与时驰年: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4分)
(1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略无阙处() (4)属引凄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 异曲同工之妙。 |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9分)
许生端方
道光①间,姑苏②渡僧桥畔,泊一县试③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④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女几被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④肆: 店与肆连用,即店铺。⑤著:穿着。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生颇为叹息。(很) | B.身未著寸缕(被子) |
C.欲赴河 (跳入) | D.女几被惊落河中(几乎)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避火,何投水?从许生做人的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