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下表列出了①~⑩十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1 |
① |
|
|
|
|
|
|
⑩ |
2 |
|
|
|
|
⑥ |
|
⑦ |
|
3 |
② |
③ |
④ |
|
|
|
⑧ |
|
4 |
⑤ |
|
|
|
|
|
⑨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填元素符号);
(2) 在②、③、④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3) 元素①、②、⑤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填元素符号),
原因 ;
(4) 元素⑥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其水溶液呈_____性(填“酸”、“碱”或“中”);
(5) 灼烧元素②与元素⑧形成的化合物,火焰呈 色;
(6)十种元素中 (填化学式)的单质既可以和盐酸又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化合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其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1.4%,氢的为3.45%,其余为氧。C的相关反应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及条件已略去。D分子中含有两个相同的官能团。 已知R-CH(OH)2不稳定,容易转化为R-CHO;
不稳定,容易转化为
。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AB的反应类型是。
(2)实验室制取A的化学方程式是。
(3)若F的分子式为C4H4O4,写出D+ E F的化学方程式。
(4)若E中有两种官能团,写出E的结构简式;
设计实验验证两种官能团的存在。
(5)有两种官能团的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其中两种稳定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卤代烃A(C2H5X)是一种无色液体,为探究A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往A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方案二:往A中加过量NaOH水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取“水层”溶液少许,滴加硝酸银溶液。
方案三:往A中加入过量NaOH乙醇溶液,共热,充分反应后,取溶液少许,依次加入试剂B、硝酸银溶液,得浅黄色沉淀。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C2H5X中的X是。(写化学式)
(2)方案一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设计简便方法,判断何为“水层”。
(3)有人认为方案二达不到检验X-的实验目的,理由是。
(4)方案三中,试剂B是。写出方案三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将A与过量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原因是。
某溶液含有下表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溶液中阴离子物质的量为0.2mol,阳离子物质的量为0.3mol,阳离子只有两种。
阳离子 |
Ba2+ NH4+ Fe3+Al3+ Fe2+ |
阴离子 |
OH-CO32-Cl-SO32- SO42- |
①若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体生成,得到溶液A。
②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加AgNO3溶液,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过滤,得滤液B。
③往B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4.48L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不考虑气体溶解于水或与水反应,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同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过滤,得滤液C,此过程中沉淀的量不减少。
④若向原溶液中加入稀HNO3,再加足量BaCl2,有46.6g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③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2)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阴离子是。
(3)原溶液中的物质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设计简单实验予以证明。简述操作步骤及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若原溶液由一种盐溶解于水制得,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5)若原溶液由R和M(摩尔质量R>M)两种盐溶解于水制得,则这两种盐的
化学式为、,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实验室用工业废料制备盐R,在利用重结晶方法精制该盐时,需要趁热过滤,原因是。
A、B、C、D、E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10电子粒子。已知,M(A)>M(B),
C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图表示在1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X、Y、C三种气体因发生反应而导致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的电子式。
(2)写出FG的离子方程式。
(3)根据题图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
(4)下表为一定条件下平衡混合物中C的体积分数(C%)。分析数据可知,表中a的取值范围是。
(5)根据题图和题表分析,25 min ~ 40 min内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填选项代号,下同);50 min ~ 65 min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降低温度B.增加C的物质的量 C.加了催化剂D.缩小容器体积
(6)工业上合成C的温度一般选择在500℃左右,主要原因是。
用乙醇制取乙二醇(HOCH2—CH2OH),需要经过3个阶段,依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1)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
(2)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
(3)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