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5分)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
学完历史必修一,小明总结了以下一些历史命题,其中,不属于历史规律范畴的是
| 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
| 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由人治到法制,由专制到民主的过程 |
| C.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价值观多样化也是不可遏制的 |
| D.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正说明中国的一句老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
|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
|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
|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
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
|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
|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
|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