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指 ( )
A.统一度量衡 | B.开创皇帝制度 |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三次探索 |
开始于 |
革命方式的变化 |
甲 |
革命道路的变化 |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中央领导的变化 |
乙 |
A. 秋收起义、八七会议B. 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D. 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下图为《重庆日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大汉四川军政府视结辫为落后象征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俗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辛亥革命以排满兴汉为革命根本目的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后来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厥功甚伟”。下列对“厥功甚伟”的阐释最确切的是()
A.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
B.为戊戌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 |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条件 |
D.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近代某位思想家在阐释自己著书意图时说:“故博证往籍,发明__________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籍口。”__________处应为()
A.西洋 | B.孔子 | C.新学 | D.戊戌 |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主张全盘西化 |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