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近代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抗日战争的胜利 |
由图(一)至图(二)的转变,显示出何种意义?()
A.门阀政治的兴盛 | B.取才任官有客观标准 |
C.寒门上升 | D.君主权力强化,走向中央集权 |
图为一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请问这位老师正在介绍那一朝代中央政制的特色?()
A.汉代的三公制 | B.唐代的三省制 |
C.宋代的三司制 | D.明代的内阁制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负责监督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 D.参知政事行使财权 |
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呼。”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 | B.三省制 | C.中书省 | D.内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