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大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钟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上。
材料三: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战略思想。
(1)、美国为加强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欧洲重组的政治、经济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欧洲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一组织的成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
(5)、根据材料三的战略思想,谈谈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看,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我中国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邹容《革命军》
材料三:
(1)在政治目标上,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实现了材料二中“脱满洲人之羁缚”那次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什么的开端?图二代表的革命的胜利宣告什么时代己成为过去?
(4)请你为上述三则材料体现的实践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的探索和走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他同时警告说:“未来冲突的危险很可能来自西方的傲慢、伊斯兰的偏狭和中国的自浈的相互作用。”
(1)先制定一个合适的标准,再按你的标准对图片表示的文明进行分类
(2)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文明,常常会超越国界的限制。当前,各种文明之间的开放与交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而愈益明显。那么,历史上文明的开放与交流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举出一例加以说明。
(3)写出一例历史上曾有的“文明冲突”。
(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各国文明多样性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1919-1939年,如果说前十年似乎在逐步恢复一战后的新秩序,那么后十年则又一点点地点燃了二战的烽火。
——《二十年危机》
材料二 此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了近200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达100多万。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
——《战史今日》
材料三 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经典人文地理》
(l)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促使“一战后的新秩序”建立和“二战的烽火”点燃的因素各一点。(2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些战役的情况?
(3)请说出这些战役所属的战争的相同和不同各一点。(2分)
(4)从以上分析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伴随着英、美、法等大国的崛起和发展,一批批革命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右图人物是坐落于美国首都某一总统纪念堂中的雕塑,请你围绕此人物完成短文。(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相关史实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群众”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纯粹凭借意志力和意识形态能克服一切障碍,推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对中国的贫穷及其与发达世界的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鸿沟直言不讳,他宣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获得外部技术、专长和资本来补救缺失。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1992年1月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程南下,开始他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前后35天时间,一路走,一路讲。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
材料三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走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假如中国人要感谢某一个领导人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治国方略上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内外背景及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证明材料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