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42.5%、40.6%、38.8%,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江苏省居民( )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
B.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
C.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
D.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 |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