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颙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骠骑刑狱参军。丁所生母忧,三年庐于墓侧。服阕,除廷尉卿。出为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卒官。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服阕,除丹阳尹丞,转中书郎,复兼中书舍人。还除少府卿,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中大通五年二月,高祖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于众中狂逸,乘轝羽卫及会皆骇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
俄有诏,加散骑常侍,未拜,又诏曰:“总一六军,非才勿授。御史中丞、新除散骑常侍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可兼领军,常侍如故。”大同二年,迁中领军。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事多。盾为人敏赡,有风力,长于拨繁,职事甚理。天监中,吴平侯萧景居此职,著声称。至是盾复继之。
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七年,疾愈,复为领军将军。九年,卒,时年六十六。即日有诏举哀。赠侍中,领军如故。谥曰忠。 (选自《梁书·臧盾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盾处其间,无所狎比(亲近) | B.随父宿直于廷尉(当值) |
C.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多次) | D.高祖幸同泰寺开讲(幸运) |
下列各句全能表明臧盾为“重器”“王佐才”的一组是( )
①博涉文史,有才干 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③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
⑤长于拨繁,职事甚理 ⑥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盾曾因母亲暴亡而左手中指疼痛,不能入眠。后为父母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枯槁,如此孝顺之德,显然受到其父臧未甄的影响。 |
B.臧盾自幼跟随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章句,表现不凡,很受老师诸葛璩的赏识,甚至被赞为将来能够承担重任、辅佐帝王的重要人才。 |
C.臧盾风度潇洒,仪表俊美,聪明敏捷,见多识广,很有魄力,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因此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都处理得很有条理。 |
D.大同七年,臧盾病愈之后,又任领军将军。大同九年去世,他去世的当天皇帝就下诏举行哀悼仪式,臧盾被追封为侍中,谥号“忠”。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
(2)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①,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②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③劳问,醮禳④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士安见而器之器:器重 |
B.禹偁上表谢 谢:推辞 |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见:表现,表明 |
D.召禹偁,赋诗立就就:完成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③⑤ | B.③⑤⑥ | C.①②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
B.降跽谢过谢:感谢。 |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扫石而坐 |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乐其无已乎 | D.遂与李及道士别 |
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 | B.而刀刃者无厚 | C.虽然,每至于族 | D.视为止,行为迟 |
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翻译句子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3)技经肯綮之未尝。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