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 )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 B.参加红军.反对围麓 |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
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
年份 |
产量 |
收购 |
收购量占产量(%) |
1958 |
20000 |
5876.0 |
29.4 |
1959 |
17000 |
6740.5 |
39.7 |
1960 |
14350 |
5105.0 |
35 |
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
B.中国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牺牲
C.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公私合营江苏省如皋县棉布业股票,该股票可以用来研究()
A.三大改造的过程 |
B.市场经济的建立 |
C.国民经济的恢复 |
D.改革开放的成就 |
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其反映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A.保留了较多传统 | B.奢靡之风兴起 |
C.向近代文明转变 | D.仪式较为繁琐 |
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C.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D.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 |
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