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假如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依据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 )
| A.废丞相降低了行政效率 | B.皇帝加强了对百官的掌控 |
| C.内阁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 D.废丞相直接导致皇权削弱 |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
|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
|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
|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
|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 C.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
在2014年北大自主招生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考生。德才并重的人才选拔制度始于汉代,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
| B.察举制 |
| C.科举制 |
| D.八股取士制 |
下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
|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
|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
|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