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鲁迅
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分)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3分)
“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4分)
“我”坚决地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对“我”的这种良苦用心你是怎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②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战的情感依托,“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活,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节)
(1)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请疏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⑥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文中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材料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三:4月24日,以岭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以岭药业收到厄瓜多尔卫生部核准签发的“天然药物”注册批文,批准公司药品连花清瘟胶囊符合厄瓜多尔天然药物标准注册。目前,除厄瓜多尔外,连花温瘟胶囊已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泰国等地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现代植物药”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中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材料四:中药的伟大之处,有相当一部分在于其平凡。西药是受过高级医疗教育者的专属,它们复杂的药性只有医生敢调遣。但在中国:有哪位老母亲没给受凉的孙子煮过生姜水呢?又有多少不识字的母亲,没用“烫海带腌白糖”治疗过孩子的咽痛?“性温、益气补血”的黑米,“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茶,从广义上说都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们充满着平凡的气息。中药不仅用来治病,更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除普遍性不同以外,西药与中药的另一种差异在于治疗角度。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中药却更注重人体内部的调理。比起西药的消灭病症,中药更倾向于增强免疫机能,使人体自行祛病、寒热平衡。
(摘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
(1)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中药走向国际的有利条件。
(3)材料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材料四“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一句中的“多”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记叙文阅读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看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所有企业家都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爬到墙顶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1)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
(2)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
(3)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
(4)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5)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线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如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变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驱遭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这是反面论证。
B.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正面论证。
C.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这是举例论证。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