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 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我国古
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 B.水利设施的兴修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国家政策的推动 |
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 )
|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资产阶级革命性不同 |
|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D.思想文化的渊源不同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强调的是历史评价应该()
| A.以中国发展水平为标准 | B.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
| C.以民族优越理论为依据 | D.从内外两个方面去认识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 B.任何局部变革从长远看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
|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