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主张
| A.创立民国,国民平等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爱国志士谭嗣同悲于时局,写了一首诗《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是
| A.中国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 B.《马关条约》的签订 |
| C.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 |
| D.圆明园被烧毁 |
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A.②④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施政方案,它的提出来
| A.反映了农民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 |
| B.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
| C.符合当时太平天国的社会实际 |
| D.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 |
马克思曾经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
|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
|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