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下面题。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 B.② | C.④ | D.⑤ |
我国东北与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状况差异明显。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
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
4 916 |
5 872 |
5 870 |
7 044 |
6 207 |
6 175 |
4 885 |
表中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省区是
A.上海 | B.黑龙江 | C.吉林 | D.浙江 |
随着土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应该是
A.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 D.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现代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
“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上述材料中描述的景观与我国下列地区最接近的是
A.黄淮海平原 | B.东北平原 | C.珠江三角洲 | D.太湖平原 |
该地的气候类型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水田农业 | B.温带季风气候,旱作农副业 |
C.热带季风气候,桑基农业 |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田农业 |
下列属于该地文化特征的是
A.四合院 | B.饮食以麻辣著称 | C.那达慕节庆 | D.崇拜海神、敬奉妈祖 |
每年9月7日前后为“白露”节气,届时我国多数地区昼夜温差往往为全年最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叶或花瓣上,早晨的阳光照射,看上去洁白晶莹,因而得“白露”美名。结合“中国白露至秋分期间平均日较差分布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B地一定为8℃以上 |
B.A地与B地最大差值可达8℃ |
C.温差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D.在此期间上海出现“白露”机会一般比同纬度地区少 |
以下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 |
B.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 |
C.纬度高的地区比纬度低的地区日较差大 |
D.日较差大利于瓜果糖分积累 |
图中A地比B地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 | B.地处内陆 | C.纬度高 | D.寒潮侵袭 |
弄清地理事象背后的成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造成上图中甲区域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 B.暖锋 | C.气旋 | D.反气旋 |
上图中乙地气温高达40℃以上,其成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 B.沙漠地表,增温较快 |
C.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 D.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 |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图2所示的是“我国某地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图2中关于甲、乙两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曲线②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④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原因是
A.天然调蓄能力强 | B.城市热岛效应 |
C.城市硬化地面广 | D.雨季提前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