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燃烧某糖,消耗的O2、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它实验式式量的6倍,0.1 mol 该糖能还原银氨溶液生成21.6 g银,0.1 mol该糖能与30 g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求该糖的:
(1)实验式。
(2)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
(3)若该糖是直链分子,已知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2个—OH不稳定,试推导其结构简式。
(1).中和pH=3的醋酸(Ka=1.75×10-5)100mL,需要0.1mol/L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
(2).在一定体积0.005mol/L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4溶液,当溶液中的Ba2+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pH = 11.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等于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之和,则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步骤来验证醋酸银(CH3COOAg)的溶度积KSP=2.0×10-3:将已知质量的铜片加入到CH3COOAg饱和溶液中(此饱和溶液中没有CH3COOAg固体),待充分反应之后,将铜片冲洗干净、干燥、称重.
(1)写出表示CH3COOAg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
(2)刚开始铜片的质量为23.4 g,将铜片放在100 mL的CH3COOAg饱和溶液中,通过计算说明当充分反应
后铜片的质量为何值时,CH3COOAg的KSP=2.0×10-3可以得到证实.(
=2.24,
=1.41)
(1).中和pH=3的醋酸(Ka=1.75×10-5)100mL,需要0.1mol/L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
(2).在一定体积0.005mol/L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4溶液,当溶液中的Ba2+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pH = 11.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等于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之和,则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__.
为解决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大的问题,某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工厂排出的富含CO2的废气经净化吹入碳酸钾溶液吸收,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使废气中的CO2转变为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的部分技术流程如下
(1)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0。从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低温有利于提高原料气的平衡转化率。而实际生产中采用300℃的温度,除考虑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还主要考虑了。
(2)从合成塔分离出甲醇的原理与下列操作的原理比较相符(填字母)
A.过滤 | B.分液 | C.蒸馏 | D.结晶 |
工业流程中一定包括“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提高效益、节能环保的重要措施。“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除K2CO3溶液和CO2、H2外,还包括.
(3)在体积为2L的合成塔中,充人2 mol CO2和6 mol H2,测得CO2(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V(H2) =______________;能使平衡体系中nCH3OH)/n(CO2)增大的措施有________。
(4) 如将CO2与H2以1:4的体积比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制得CH4。
巳知
写出C02(g)与H2(g)反应生成CH4(g)与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氨是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氨的合成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人工固氮方法。
(1)根据图1提供的信息,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在图1中曲线 (填“a” 或“b”)表示加入铁触媒的能量变化曲线。
图1图2
(2)在恒容容器中,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A.3v(H2)正=2v(NH3)逆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的同时生成2nmolNH3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一定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保持体积不变,0.5min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有0.4mol NH3,则平均反应速率v(N2)=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若升高温度,K值变化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为了寻找合成NH3的温度和压强的适宜条件,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
T(℃) |
n (N2)/n(H![]() |
P(MPa) |
ⅰ |
450 |
1/3 |
1 |
ⅱ |
_ |
_ |
10 |
ⅲ |
480 |
_ |
10 |
A.请在上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B.根据反应N2+3H2 2NH3的特点,在给出的坐标图2中,
画出其在1MPa和10MPa条件下H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曲线示意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压强。
(5)1998年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 SCY陶瓷(能传递H+),实现了高温常压下高转化率的电解合成氨。其实验装置如图。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