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1)甲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可看做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 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末端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是__________。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采用频闪照相法拍摄到如图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L=5cm,则由图可求得拍摄时每______ s曝光一次,该小球作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以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丙所示的坐标,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抛出点坐标为x= cm,y= cm。(g取10 m/s2)
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
(1)安装好实验器材,要调节气垫导轨调至水平。操作应该是不挂砝码盘和细线,如果滑块 则气垫导轨调整至水平状态。
(2)从装置图中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cm;通过下图游标卡尺测得挡光条的宽度d= mm
(3)挡光条的宽度为d,记录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2所用的时间Δt1和Δt2,并从拉力传感器中读出滑块受到的拉力F,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直接测量的一个物理量是 ;
(4)实验所验证的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用(2)(3)中字母表示)
(5)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填“是”或“否”)。
某同学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在方格纸上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小方格的边长L=6.4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实验中记录了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e 所示。(g=10m/s2)
①图示的几个位置中,明显有问题的是___________
②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为_________m/s;
③小球经过位置b的速度为_________m/s
某同学要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记作,弹簧下端每增加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示数分别记作
,
,
(1)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测出的5个值,其中未记录
以砝码的数目n为纵轴,以弹簧的长度l为横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下坐标纸中作出n-l图线
(2)根据图线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______N/m
(3)根据图线可知弹簧的原长
=___________cm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木块与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已知小木块与斜面和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因数相同,小木块由斜面上的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水平面上的C点静止,A.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X,小木块可视为质点,回答下列问题:
(1)小木块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滑动摩擦因数为,由A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
=__________
(2)为尽量简便的测量小木块与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下列哪些物理量需要测量?
A.小木块的质量m
B.斜面倾角
C.A.B两点间的距离
D.A.C两点间的竖直高度差h
E.A.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x
(3)利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写出测量的滑动摩擦因数=___________;
(4)小木块运动到B点时,由于与水平面的作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将损失,将导致测量的滑动摩擦因数与实际滑动摩擦因数相比,其值将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用如图1实验装置验证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
上拖着的纸带带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2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①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__________m/s;
②在打0~5点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__________J,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__________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某同学作出了图线(如图3),据图线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为g=________m/s2